【本報訊】「起伏不定的人生,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風景」,課室黑板上的這句人生座右銘,筆足略為幼嫩,卻是梁雋翩25年來的人生寫照。由瘦弱隱青,蛻變成陽光男孩,再「進化」成新丁老師,梁雋翩坦言全因自己度過了一個——沒笑聲的童年。
記者:彭碧珊 攝影:黃學潤、張軍、周子惇
「印象好深刻係媽咪喺大排檔追住Daddy打,後來媽咪同我講番,曾經好激動咁抱我上天台,嗰時細,得幾歲,唔知咩事!」雋翩只記得,童年時父母經常爭執,一家四口多年來沒有一張全家幅。父母關係惡劣,令他無心向學,每天藉打機逃避現實,成績一落千丈,小六時英文測驗從未試過合格,更被老師安排跟小四班級一同上英文課,「打機嘅日子很糜爛,生活好似時下所謂嘅隱青!」
13歲讀中一那年,是雋翩人生的低谷,父親不敵癌魔病逝,頓失經濟支柱,母親隨後亦患病,他只好繼續埋頭打機,假日「朝7晚10」打到天昏地暗,最瘋狂時在升中二的暑假,連續兩個月足不出戶,「打到肚餓時,就叫外賣吃。」就連母親亦不滿他太過沉迷,試過一怒之下關電掣,雙方僵持幾小時,結果他重啟電源繼續打,「打機那刻很快樂,可以暫時忘掉現實問題,但問題仍然存在。」
5年隱青生活,令雋翩亦自覺嚴重影響人際關係,「記得讀中一時,老師和同學不都同我講:『點解你同人講嘢唔望住人嘅?』」幸得多位老師關懷,令他重拾勇氣面對逆境,其中一位恩師見他上體育時,波鞋已破爛得露出腳趾,翌日竟送上一對新波鞋,令他暖在心頭,頓時醒覺到自己並非孤單一人。
而另一位羅錦城老師(現已升任校長),就帶雋翩行山,讓他打開封閉的心。「而家多咗講嘢,肯同人分享,肯將自己內心世界與老師同學分享,呢個轉變很大!」羅校長憶述,當年見他沉默內向,後來知道他家庭困境後,透過一同行山談天,踏遍麥理浩徑、獅子山及八仙嶺等山嶺,讓他舒展身心,慢慢解開心中鬱結。
老師們的關懷,燃起雋翩的「老師夢」,中學畢業後升讀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期間曾到河南山區義教一個月,讓他體會到當地學生的苦,茅坑大便堆積如山,蒼蠅亂飛,山區貧困,學生們吃不飽,物資短缺,但他們的好學精神讓他當頭棒喝,「朝早8點開課,啲學生6點幾已經聚集喺學校附近等。」
離開的一天,老師們特意提早於清晨5時離開,估不到孩子們已在村口守候,並追着車子大叫「再見」,雋翩都忍不住流下淚來,並將學生的心意卡和親手摺的紙星星保留至今,「因為呢次義教嘅經歷,令到我更加下定決心要成為一個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