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活着便不過節了 - 鄧達智

活着活着便不過節了 - 鄧達智

沒什麼計劃過端午節,除了吃過幾隻粽子。事實也不敢吃太多,再也回不去吃一頓粽子三四隻起的時光。
也沒什麼計劃過中秋節。
清明、重陽掃墓必然用心用力,可那不是什麼慶節,純粹與先人溝通的一個環節。
大姐約到他們家過端午,我說:有個午餐小派對在小食堂舉行,員工都必須回去與家人共聚佳節。
我一個人,沒啥過節興頭,攬起圍裙上陣,當過節了。
媽媽走了四年,到明天,五月初六,整四年。
媽走了,任何年節過來都失卻興頭,感情不再相同,連應節食品吃來都似失去味道。
除卻回去倫敦過聖誕節,如果甥女並他們丈夫孩子們一起回到格林尼治的安樂家。三姐走後,因為甥女,之後甥孫,還有尼雲家恆香的傳統烤雞,節,總算過得完整。
如果多倫多侄子甥兒甥女並他們的孩子們都能共聚元朗老家,那麼,過年才算有意義。
忽爾明白,年、節,是讓孩子們過,是跟孩子們過的。
當自己還是孩子,上有祖父祖母父母,周邊有兄弟姊妹所以那節日過得才有意思。成長了,過節如過日,媽媽走了,孩子們在國外,沒有小孩圍繞的節日,活着活着便不過了。
絕非悲傷,也非失落,心情平淡如靜湖似鏡,無多一毫情緒,走着走着路便來到這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