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多以前當美國聯儲局宣佈量寬(QE)政策結束,停止再購買國債推低長息的時候,大家都預期利率正常化過程將會迅速展開,短期利率可逐步從零息回到較正常的三、四厘水平。可是,等了又等,盼了又盼,聯儲局一直在觀望,每次會議都說經濟仍有各種隱憂(包括國內或國外),聯儲局不能倉卒行事以免窒礙經濟復蘇。好不容易到去年十二月耶倫女士掌管下的聯儲局終於七年來首次加息,令美息終於從零息反彈。
聯儲局加息或延至秋季
只可惜,加息四分一厘原來已足以令美國經濟增長大幅放慢,過去幾個月經濟增速明顯放緩,只有勞工市場仍維持平穩。但上星期公佈的新增非農業職位只有三萬多份,比過去一年多平均二十萬份大幅減少,顯示連就業市場也開始受加息拖累,經濟前景變得越來越不明朗及不樂觀。
短期來說,差劣的就業數據意味聯儲局將會重新考慮加息的步伐及時間表,原先市場預期今個月或最遲下個月會再加息,現在這個機會已大幅降低,加息大有可能推遲到秋季甚或大選後才出現,而原先預期今年加息兩至三次也顯得過份樂觀,能在十二月再加一次息已是萬幸。而從長期的經濟情況來看,去年十二月加息後經濟再次開始「死火」說明前美國財長薩默斯(Larry Summers)有關經濟「停滯」(Secular Stagnation)的看法絕不是過慮,而是越來越難以逃避的事實,並將長遠改變美國的利息水平及經濟環境。
所謂「停滯」是指經濟動力削弱,需求減少,需要額外的財政及貨幣政策刺激才能保持在正常運作水平及健康就業狀況。跌入「停滯」的原因很多,包括人口老化、科技及生產力上升速度放慢以及缺乏新的高增值產業帶動等。根據薩默斯的說法,美國經濟從2000年科網股泡沫爆破及九一一後已明顯出現Secular Stagnation的迹象,聯儲局得把利率保持在二厘或以下經濟才能保持溫和增長,失業率才能穩定在4%-5%左右。其後爆發金融海嘯,美國經濟一度大幅收縮5%,到2010年才開始穩定下來,但復蘇步伐一直緩慢又不穩定,以至聯儲局連放棄量寬政策也得小心翼翼,花了一年半時間才終於告別大開水喉的政策。只是,七年以來美國經濟始終看不到任何強勁復蘇的迹象,不斷在溫和復蘇跟「死火」之間徘徊,又或是兩季有力增長後又出現兩季零增長。
美難帶動全球經濟增長
更令人憂心的是過去七年利率水平都處於零息或接近零息,比歷史上平均四厘的水平低一大截,比九一一後兩厘的低息狀態也大有不如。換言之,美國經濟已陷於更深、更難擺脫的停滯中,連兩厘的低息也不能維持,必須在零息水平經濟才能順利運轉。在這樣的「新常態」下,全球經濟已不能指望美國可以成為帶動增長的火車頭,她不陷於衰退再拖低全球經濟增長已是萬幸。最有可能的情況是,美國為了穩住經濟不衰長期把利率維持在一厘以下的水平,所謂加息極可能今年加一次,明年再加一次就已見頂,根本沒有再進一步加息的條件,更不要指望回到四厘的「正常」水平。
當然,美國的停滯及不能令利息正常化不完全是她本身的經濟問題,而是「日本病」(通縮及低增長)已遍佈全球,不再是日本獨有的「症狀」。當中歐元區「病狀」似乎越來越重,並且找不到甚麼有效方法對付,只能靠歐央行不斷放水,零息(零利率)以外又不斷擴大量寬規模,延長買債期限,才勉強令歐元區經濟不陷入衰退中。至於首先發病的日本,「安倍經濟學」效果已見盡,經濟依然疲不能興,想提升消費稅減債務負擔更是遙遙無期。三大經濟體陷入長期停滯,再加上中國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等緊縮政策,全球經濟未來一段時間都看不到甚麼增長苗頭,收縮、通縮壓力則不斷增加。前兩天,財政司司長曾俊華先生說本地經濟有回穩迹象,從外圍形勢看,回穩只是一現的曇花,只怕持續不了。
周一至周六刊出
盧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