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國際生技展」在美國三藩市舉行,台灣新政府上任不久即派出百多人出訪,希望推廣台灣的生醫環境,並與更多國際大廠簽下訂單。
駐三藩市記者:王欣儀
代表團由行政院政務委員吳政忠帶領,共邀請產學百多人及15個廠商參加。行政院科技會報辦公室副執行秘書丁詩同認為,參加生技展最重要的是能與廠商「直接談生意」。參展的15個廠商中,主要為生技醫藥、製藥的廠商,也有保健食品公司,包括「中化健康」、「京冠」等。其中「善笙」以及製作寵物藥物的「台灣動藥」都是新上市或是新成立的公司,希望在生技展可以找到打進國際的契機。
吳政忠則表示,生醫產業作為新政府五大創新產業中重要的一環,過去數十年來台灣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目前正是「快要開發的階段」。他點名研發新藥領域,表示生醫界需要再加把勁。他也說未來生技醫療產業的發展,着重在新藥開發、醫療器材與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資訊通訊科技)產業的結合,以及醫療服務創新。
台灣的ICT因中國紅色供應鏈的壓力,導致產業低迷。吳認為,若把台灣的強項ICT跟醫療市場結合,將ICT轉化到醫療器材,那麼「台灣其實是相當有機會的」。除了硬件開發,吳政忠亦指,應加強台灣產業軟實力,推動醫療服務創新。他以台灣的17個優質醫療中心為例,除提供醫療,也提供以人為本的服務,加入「使用者關懷」的設計,再運用電子上的優勢,「台灣的醫院能做得更人性、科技化,並輸出國際」。
他強調台灣的生醫產業人才好又「不貴」(affordable),且臨床試驗環境非常優秀,適合與臨床醫生合作開發新藥,希望藉此優勢吸引各大藥廠上門,或到台灣設立辦公室。政府也鼓勵法人研發,「到一個符合商品、產業化程度,希望自己出去開公司,台灣輔導創業的機制之一 」。
在美國設立醫學檢測儀公司,並在台灣設廠的謝國維,周一特意出席代表團的展前記者會。他表示未來即將在墨西哥成立合作公司,希望台灣政府能在中間扮演推廣的角色。他說台灣目前面臨的難題,不只是中國的打壓和市場小,還需要轉型品牌,「我們只有OEM,沒有自己的品牌,這麼多年打不進國際成熟的市場(北美、歐盟),雖然銷量很大,卻沒有自己成熟的品牌」。但在高端硬件儀器和軟件製造上,「台灣製造」還是有其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