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口油價跌56% 零售價僅平兩成 學者斥油公司賺到盡

進口油價跌56% 零售價僅平兩成 
學者斥油公司賺到盡

【本報訊】消委會公佈最新車用燃油價格監察報告,發現過去3年國際油價大跌六成多,進口價亦跌逾5成,但車主在油站入油卻只便宜不足兩成,油公司「冇減足」,致近3年進口價和牌價差距越拉越大,每公升差額增至4.96元,令石油公司利潤空間更多。有學者指幾間油公司主導市場,利用市場結構賺到盡。
記者︰潘柏林

過去3年國際油價跌六成多,惟本港車主在油站入油只便宜不足兩成。馬泉崇攝

消委會早前發現車用油價「加快減慢」,今次就發現油價大跌時零售油價無減足,油公司有更多牟利空間。以2013至2016年首季為例,每年汽油進口價下跌時,油公司零售牌價都無減足,由2013年上半年每公升相差4.36元,至今年首季相差增至4.96元,差額增加近14%。消委會促請油公司承擔社會責任,考慮消費者負擔能力。

消委會倡減價代替優惠

消委會指油公司無減足亦非因為成本上升,因燃油零售市場的營運開支在2013至2014年均下跌,購貨總值和僱員薪酬無大轉變;相反,這兩年燃油零售市場盈餘總額合共暴升116%。消委會續指,油公司的銷售量多了8.7%,地價成本比例亦一直減少,加上全港領牌汽油車數目大增,由2013年49萬輛升至2015年56萬輛,已帶動本港車用無鉛汽油市場銷售額年升4%。
香港蜆殼指以新加坡燃油離岸價格作成本計算參考較為適合,又指該公司的零售價格減幅,以及折扣與回贈優惠,緊貼新加坡燃油離岸價格走勢。加德士母公司雪佛龍強調,單憑零售價及國際原油價作比對,未能反映真實情况,將適時調整零售價。中石化指一直獨立自主定價,會密切注視市場走勢,努力「減快加慢」。
消委會總幹事黃鳳嫺指,政府和油公司無公佈新加坡燃油離岸價格詳情,要求雙方提供更多成本及銷售資訊,又斥油公司提供優惠複雜,建議油公司直接減價更實際。 市場學系教授冼日明指,美加等地汽油價較緊貼國際油價跌幅,但本港油公司選擇少,加減價幅度一致,「油公司睇到市場結構賺到盡,消費者得兩個選擇,入油定唔入油。」他建議政府加強規管油公司,令油價成本更具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