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驚大怪 只為宣洩民憤(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小驚大怪 只為宣洩民憤
(自由撰稿人 周信) - 周信

譚耀宗割瘜肉事件,與梁振英的行李門事件同出一轍。梁振英不肯承認行使特權,「乞人憎」至甚麼地步,譚耀宗應印象猶新,為何事情發生在自己身上時,他會重蹈覆轍,不單否認曾行使特權,且意圖把責任推卸予為他做手術的醫生,致令事件弄大,醫管局及伊利沙伯醫院非跟進調查不可,這種笨拙的應對手法,出於經驗老到的民建聯前黨主席,的確令人意外甚至惋惜。
無可否認,經過行李門事件之後,公眾對高官與知名人士獲「特事特辦」優待的慣例越來越不滿甚至抗拒,但以譚耀宗的一貫形象及住院治療的逼切性,事件遭人質疑以至鑿大的風險本來不應太高,如今卻弄至譚耀宗抱頭鼠竄,其實是因為還有頗多與譚耀宗個人無關的理由,經醞釀多時後,終於藉這次事件一觸即發。
市民對譚耀宗的「打尖」行為不滿,源於他們對醫管局的輪候時間過久極度不滿,不少市民都曾受其苦,有餘錢的還可光顧私家醫生,但若屬長期嚴重病患,很多病人在私家醫院用光積蓄或保險後才移師公立醫院;過去十多年,醫院各類服務的輪候時間每下愈況,如今「野生捕獲」譚耀宗的打尖行為,所有怨氣自然盡發於他身上。
另一方面,公營醫療系統的員工近年的憤慨亦已到了沸點。醫生的加薪示威同樣令人記憶猶新,但高永文幾個月前竟事先張揚會削減醫管局的來年支出,加上最近公務員加薪幅度實在令人艷羨,此消彼長,醫管局員工對大權在握、助紂為虐的政要,當然另眼相看。

建制形象大不如前

平情而論,作為局長,高永文雖然是「民望高」的表表者,但他提出的2千億醫院玫瑰園計劃,即使成功連任5年,能在任內完成的機會也不大;他雖然勇於見報,但只能像一個執行經理,整天不停向公眾匯報各類最新數字及工作進度,對於醫療政策及施政方向,卻從來沒有交代(例如人人關心的醫保、以及家庭醫生制度的推廣),和前任的楊永強和周一嶽相比,馬上高下立見。
換另一角度去看,如果這次割瘜肉的是泛民的司徒華、梁國雄或梁耀忠,會不會鬧出這次投訴風波?反之建制派內不少議員如陳婉嫻、王國興、鄧家彪等同屬草根階層出身,亦標榜為勞工及貧苦大眾請命,他們若在醫院獲譚耀宗相同的優待,是否也會遭到一樣的批評?今天建制派,予人廉潔正直不阿印象,與過去相比已大不如前,如果他們還不自省,失票的速度可能更會加快,被狙擊的機會也必大增。
經此一役,今後名人入院應會加倍小心,否則隨時得不償失,且會累己累人。另一方面,公立醫院的高層亦會步步為營,即使至愛親朋,也不會再掉以輕心,凡事都必先取得上級批准(最少也要知情),否則出事時獨力難支。過去前線人員可按實際環境及病人情況需要自行作決定的酌情權,誰也不想動用,除非有人分擔問責。這些轉變可能微而不見,只存在醫護人員心中,但會移風易俗,助長互不信任、互相監視的文化;為免予人口實或被人舉報揭發,一切只會依足規矩守則,即使因此而失去靈活或主動性,大家亦在所不惜。
下屬對上司的不滿、選民對政客的不滿,公眾對特首的不滿……一旦由特權事件引爆,便會出現「小驚大怪」的效應。即使涉及的特權再小,一經發酵也會變成重大的指摘,這現象過去並不普遍,今天卻十分常見,因為市民無力改變現狀、撥亂反正更不可能,只能透過這些小事怒吼,且看醫管局及伊利沙伯醫院如何跟進有關事件,會否像「行李門」事件一樣先讓其淡出,然後輕輕放下,又或是把責任直指醫院的前線人員,讓譚耀宗能步特首後塵,成功脫身。不過即使能如此解決,民建聯在9月的選舉倘若因而失票,譚耀宗還是難辭其咎的。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