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起越細】
市建局重建項目被指豪宅化,單位面積更越起越細,即將卸任的市建局行政總監林濬上月曾稱本港新盤單位越起越細,「四房變三房,一房變冇房,呢啲唔係家」。但市建局與新世界合作的「SKYPARK」,再現懸棺式的工作平台,與當年與私人發展商合作的觀塘「觀月.樺峯」及灣仔利東街「囍匯」一樣,單位附設不足20平方呎工作平台。
觀塘劏房「與廁同眠」
市建局近年開展多個重建項目,但重建後呎價動輒逾萬元。其中灣仔利東街重建項目,市建局與發展商信和、合和興建「囍匯」,樓盤一層住宅可劏成15個單位,部份單位未計算露台及工作平台僅270平方呎,猶如豪宅劏房。觀塘「觀月.樺𥧌」低層單位也都「一劏十一」。
除了私人發展商外,近年港人對房屋需求極渴,即使面積極細、環境惡劣的劏房單位也有價有市。去年觀塘曾出現一個面積僅30平方呎的廁所劏房,睡床下方正是馬桶,名副其實「與廁同眠」。該劏房環境惡劣、濕氣重,住客更需用鋁梯上落,月租2,200元,呎租高達73元。
近年日本太空艙盛行,有業主看準商機,在西環引入太空艙,面積僅30至50平方呎,每個艙只可放3呎乘6呎單人床褥,月租約由3,000至4,000元。
另有旺角1,000平方呎唐樓單位被設計成12個太空艙床位,月租2,500元,但太空艙沒有窗戶,遇火警難以察覺,租客更要簽「生死狀」租約才可入住。
■記者譚靜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