巿民引頸以待的鉛水聆訊報告出爐,如果只看總結,見到提議「獨立監察」及增設食水安全法,還有指出各個政府部門也有錯,一定覺得報告也不錯吧!可是在聆訊過程中有非常重要的兩點,卻被委員會視為「微不足道」,令我愕然!
2012年,我成為與食水接觸物料的品質技術員,剛好見證金屬物料標準最大改變的時刻。由於歐盟,特別是德國一直致力想將食水含鉛量改成低於每公升10微克,英國、荷蘭、法國及德國組成聯盟,進行連串的測試,標準是DIN EN 15664-1 & DIN EN 15664-2,用不同成份的食水在不同成份的銅合金模擬實際用途的測試。
測試模擬食水停留在銅合金部件由半小時至8小時,還可模擬供水系統的水流速度,需時26周,目的是了解銅合金或與食水接觸金屬物料的變化,會否釋出重金屬。德國的環保署更用此研究得出的數據,製作了俗稱UBA認可的金屬及合金成份表,也制訂全新的可接受金屬及合金認可程序,務求進一步管制供水系統中的金屬及合金物料。
而另一個有關銅合金的研究,是由美國主導、德國輔助,在2014年完成。主要研究4種不同成份的「無鉛」銅合金(無鉛銅合金的鉛雜質必須在0.25%以下)及一種含有4%鉛的銅合金(和本港大部份供水系統中的銅合金部件的含鉛量相若)的重金屬釋出量,當中包括鉛,測試的方法分別是美國NSF/ANSI 61(食水停留在物料中24小時,為短期測試結果)及DIN EN 15664-1,還分析了無鉛銅合金的抗銹能力。短期及長期測試的結果均顯示含有4%鉛的銅合金未能通過美國(少於每公升7.5微克)及德國的UBA標準(少於每公升5微克)。
銅合金一般用來製造水龍頭、水錶部件、水閥,整個供水系統可以有多個不同的銅合金部件。由此可見,提出監管並改善金屬物料是非常重要的,但遺憾地委員會只視之為「微不足道」。
須追查鎳的來源
此外,委員會沒有進一步調查鎳的來源,根據歐盟在 2013年列出的金屬及合金指引,85%的鎳是用在合金中、9%用在電鍍和6%用作其他用途。也有資料顯示如果使用錯誤或較低品質的不銹鋼,有可能釋出鎳,當鎳電鍍層遇到酸或脫落生銹,也有可能釋入食水當中。水務署較早前的調查報告顯示有銅合金水龍頭釋出每公升112及1569微克(歐盟標準是少於每公升20微克),食水含鉛就推在焊料上,那麼鎳呢?如果各位有留意網上資訊,可能也會記得較早前有發現不銹鋼保溫杯釋出重金屬,可想而知,不銹鋼也不是完全安全的物料。
我萬分希望委員會能夠繼續獨立調查,例如拆除相關部件進行物料成份分析測試等。
李妙梨
前線科技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