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本報驗出東江支流含環境雌激素,浸大生物系教授黃港住指,根據化驗報告,沙灣河等地點的含量不算嚴重,但值得正視,若人體吸收高劑量雌激素或刺激乳癌生長。
美國曾發現水中環境雌激素可令魚類出現雙性特徵,黃建議當局監察東江水魚類健康,「如果見到有轉變,就要alert(警惕),雌激素對環境impact(影響),唔係一至兩個月見到,係長時間、一代一代受影響」。
環境雌激素包括人體雌激素、避孕藥、二噁英及滴滴涕等。
黃港住表示,各種環境雌激素的強度不一,當中以人體雌激素及避孕藥對人體影響較大。人體本身會分泌雌激素,刺激雌激素受體發出訊息,影響乳房及卵巢等器官運作。
若額外吸收高劑量環境雌激素,嚴重可刺激乳癌及子宮癌生長,年紀越輕對雌激素越敏感。科學界也估計營養過盛、環境雌激素等污染或是性早熟元凶,但未有確實證據。
倡設濾水器隔走
以往環境雌激素嚴重污染通常因大規模排污引起,70年代美國佛羅里達州有湖水被滴滴涕污染,導致短吻鱷陰莖變小及精子數量減少。
但黃港住強調市民毋須恐慌,因雌激素水溶性低,通常依附有機物質,部份可在濾水過程隔走。
黃又指市民可設具逆滲透功能濾水器,阻隔水中大部份環境雌激素,而避免食雞皮等高脂肪食物則是最有效減少吸收雌激素的方法。
■記者白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