選舉中,選民的投票取向可分為幾類。第一類選民,清楚知道自己會投票給哪位候選人。或因與候選人認識、候選人曾幫助過他、認同他的理念等,即使勝算偏低,也不會改變投票意向。
第二類選民與第一類選民相似,也有心水候選人,但還會考慮候選人的勝算,若他最想支持的候選人勝算偏低,就會把票投給較高勝算的次選候選人。這就是會策略投票的選民。
以香港約377萬登記選民計算,假設9月立法會選舉會因政治環境急變,投票率可能從上一屆的53%增至58%(因2015年區議會選舉也較上屆增加5%),也假設非建制派與建制派之間的比例維持在57%對43%,估計約有125萬選民會投票給非建制派的候選人。那當中有多少是第二類選民呢?
在2012年,港大民研計劃曾隨機電話民調:「如果你支持嘅派別發出配票指示,例如按照你嘅身份證號碼或者出生日期去選擇同一派別嘅不同名單,你會唔會照做?」結果是有15.1%回應說「會」,有71.9%說「不會」,有13%說「未決定/唔知/難講」。
這民調提出的問題雖不是與第二類選民的定義一樣,對選民的要求其實更高,他們不是按指示投票,而是在參考了客觀資料(如隨機電話民調及以其他方法收集的訊息)去投票,故會如此做的選民起碼應與這民調的結果接近。
如仍以15%為推算的基礎,在125萬非建制派選民中,應起碼有18萬第二類選民。由於第二類選民不用完全放棄自由選擇,而是將候選人的勝算一併考慮,第二類選民應是多於15%。且港大調查顯示,有13%是「未決定/唔知/難講」,若能推動全港性的策略選民運動,及因香港政治環境在過去4年已改變了很多,可以合理推算第二類選民會有20萬,甚至25萬。
還有第三類選民,他們應是包括在第二類選民中,但他們除勝算外還會加入更多的策略考慮。他們願意為了令反對建制的力量在立法會中搶得更多議席,甚至願意投票給一些他們不太願意支持的非建制派候選人。這就是「雷霆救兵」。
當然,每一個選民能接受的候選人的程度不同,也不是每一個第三類選民都願意投票給所有非建制派的候選人。正因非建制派已相當多元化,甚至碎片化,故非建制派的光譜是相當闊,要做「雷霆救兵」,能接受的非建制派候選人的光譜寬度起碼要比較闊。有多少非建制派的第三類選民難以推算,但我們希望在每個選區有一萬人,即總共要有5萬人。
各類選民同等重要
可能還會有第四類選民,他們是一些沒有太多主見的選民,在眾多候選人中根本不太清楚應投給哪一位,也未必有清楚的政治立場,反受親友的影響去決定最終投票。相較建制派,非建制派選民應較少第四類選民。
大家或許可以用以下的問題測試自己是哪一類選民:
「一、假設明日投票,候選人甲係你最想支持嘅,但勝算偏低。候選人乙,雖然你都支持,但唔係你最想支持嘅,不過就較有機會勝出,但也不是絕對有把握。你會投票畀邊個?」(選項: 甲、乙)
「二、如果能夠令反對建制嘅陣營可以攞多些立法會議席,你會唔會投票畀一個你唔太鍾意嘅候選人?」(選項:肯定會、會、一半半、不會、肯定不會)
如果在第一條問題你選了甲,那麼你較大可能是第一類選民。若你選了乙,你應是第二類選民,會做某程度的策略投票。如果在第二條問題,你的答案是「一半半/不會/肯定不會」,那你應不是第三類選民了。若你選了「肯定會/會」,你應可以做「雷霆救兵」。
我重申,幾類選民對非建制派能搶得更多立法會議席是同等重要。只因我們現處不公的選舉制度,才要推動策略投票。你不用刻意去改變自己的意向,按真誠的判斷,對自己的投票意向有更深認識。若更多非建制派選民清楚自己的位置,透過有效的組織工作及資訊收集、分析及發佈工作,在今年9月的選舉,或會有出人意外的改變。
戴耀廷
港大法律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