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籽】擺到發霉 不如捐出 社區雪櫃食物隨便攞

【專題籽】擺到發霉 不如捐出 社區雪櫃食物隨便攞

【專題籽:易零壹綠】
雪櫃是個黑洞,雖然它本是用來為食物保鮮,最後卻成為儲物櫃。用過幾次的醬料、食之無味的食物,統統都放入其中。清理的時候,才驚覺食物早已過期,淪為垃圾。近年在歐洲興起「社區雪櫃」,就是希望令雪櫃內的食物重見天日,與其放到發霉,不如拿出來跟大家分享。

最近,深水埗的帕比安紅茶書室,設置了一個「社區雪櫃」。這個單層雪櫃,放了醬料和朱古力。雪櫃上有個層架,放滿零食、茶包,甚至是家中吃不完的食物,但它不是小賣部,因為只要合適的,就可免費取走。

食物分享 跟扶貧無關

設置這個社區雪櫃的,是90後的李幸璇(Hang Shuen),她讀歐洲研究,其後到德國當交流生,畢業後留在德國工作,現於當地的傳媒機構接受訓練,回港設社區雪櫃,是訓練期間的功課,她說:「難得有機會回香港,想把歐洲『共享經濟』的概念帶回來。這概念在歐洲流行已久,像我位於德國的住所,附近就有個gift box,街坊都會把自己用不着的東西放進去,有書、裝飾品,看到合心水的就可以拎走。」
Hang Shuen集中火力做食物分享,當然跟香港剩食問題嚴重有關,更重要的是她看不慣大眾總將食物分享與扶貧、施與受等掛勾,她說:「雖然香港早有食物銀行或社企舉辦剩食分享,但對象都是以低收入人士為主,一般人其實不好意思參與,也覺得跟自己完全無關。我就是希望打破這種想法,所以才會設立這個不設審查,人人可以參加的社區雪櫃。」

捐出的醬料會放入雪櫃內。

捐贈者充滿幽默感,留下令人發笑的字條。

捐出的「社區茶葉」,每款都列明出處。

Best Before同Use By大不同

基於食物安全問題,社區雪櫃只收乾糧、新鮮蔬果、調味料、飲品等,並不接受鮮肉、魚類、熟食或雪糕。已過「此日期前最佳」(best before)但品質良好的食物,仍會接收。她希望大家多了解食物,「此日期前食用(use by)和此日期前最佳是有分別的,use by食品在逾期後,品質有可能變壞,絕對不能食用;但best before則不同,逾期後可能只是味道未必最佳,只要沒有變質,仍然可以食用。」
Hang Shuen開始着手設立社區雪櫃時,發現願意分享的人比她預計的還要多。其中一位是她的大學同學畢婉明(Charlie),即是帕比安紅茶書室的老闆。Charlie很認同她的想法,除了借出店裏的空間,更提議她利用眾籌募資(Crowd Sourcing),短短數天就在網上平台Collaction籌得雪櫃,還有本地畫家,免費為她繪畫有關食物分享的插圖,令社區雪櫃可以快速開業。
社區雪櫃暫時只開業兩星期,捐贈者除了捐出食物,更加入許多自己的心思,把剩食變為有趣的分享,有客人捐出茶葉、茶包作「社區茶包」,每種茶都列明種類和出處,已從捐贈食物升華至茶藝的交流。 一個雪櫃,帶來人與人之間的互動和分享,這些都是Hang Shuen從沒預料得到的。社區雪櫃暫定開放兩個月,能否持續下來,還得看大家的反應。Hang Shuen說:「最好每個地區都設有社區雪櫃,由不同的人來接手,將食物分享延續下去。」

帕比安紅茶書室老闆畢婉明(左)

帕比安紅茶書室
深水埗大南街200-202號 營業時間:下午3時至10時
facebook:社區雪櫃Food Sharing Hong Kong

社區雪櫃首個試點——帕比安紅茶書室。

分享食物 德國好流行

德國人相當關注食物交換的活動,其中一個食物交換網站foodsharing.de,以食物交換的形式,由2012年開始至今已減少了4,800噸食物浪費。Hang Shuen說如果在交友網站搜尋foodsharing,出現的食物交換組織大部份都在德國的城市,比較大型的組織的有Bonn、Leipzig、Münster和Dortmund等等。除了在社區街頭設立「社區雪櫃」等分享站,更加會在交友網站直接約見交收食物。

在德國街頭隨處可見社區雪櫃,市民可隨時揀選心頭好。
互聯網

撰文:姚敏惠
攝影:許先煜
編輯:黃仲兒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