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嘴刁評台】
近年香港又流行起日本丼飯,這種放滿餸菜的大碗飯,似足我們的碟頭飯,親民又味美。當然飯面擺放的菜式可以相當高貴,例如放上林林總總天婦羅的天丼,就備受日本人追捧。高質素的天婦羅天丼在港不易找到,只因製作天婦羅的技術本來就不好掌握,還要置於碗飯之上,從溫度、脆度到米飯濕度都要拿揑準確。最近日本淺草的天丼名店「秋光」登陸銅鑼灣,給大家一個好選擇。
才三十六歲的「秋光」店主兼總廚谷原秋光,早於高中年代加入天丼老店「土手の伊勢屋」當學徒。從最基本學習天婦羅製作,歷經十八年訓練,他說:「油溫掌握、粉漿控制、用油及醬汁,是製作天婦羅的重要元素,炸的過程就全靠經驗,也是最困難的部份。」天婦羅製作過程大致走關東風格,粉漿以小麥粉混合雞蛋和水而成,炸前即場調配;醬油混有鰹魚湯,偏向濃郁味道。用油方面,傳統關東天婦羅多用麻油,關西則用棉籽油或沙律油一類淡味油,谷原師傅取兩者之長,把麻油和沙律油混合,背後原因可追溯至江戶時代,「這是淺草獨有的風格,由江戶時代已沿用至今,因為那年代魚鮮的保存方法未夠先進,魚較腥,用混合油烹調除了更香之外,也能辟走腥味呢!」
香港限定 芥蘭代蘆筍
大概因為谷原師傅做事勤奮又有天份,他於二○○四年就成為老店「土手の伊勢屋」的第五代承繼人,並於二○一四年出任老店店長,接手管理這間人氣極盛、門外不時有條長龍的一百二十七年老店。「我覺得老店味道太傳統,所以調低了醬汁的鹹味,讓食物鮮味更突出,味道較貼近現代人口味。」去年初,谷原師傅挾着五代目之名,同時在淺草開設了自家店「下町天丼 秋光」,瞬即獲得全國天丼金牌和天丼激戰區的亞軍,氣勢如虹,今年決定開展擴充之旅,繼馬來西亞後,香港成為亞洲區第二站,落戶日本菜林立的銅鑼灣。
谷原師傅將「秋光」這品牌帶來香港,從麻油、沙律油、小麥粉、雞蛋等原料、甚至大炸鍋都與本店一樣,確保能炮製出本店風味。問他為何挑選香港作亞洲第二站?以為答案是喜歡香港是活力之都之類,誰知他出乎意料地說:「天婦羅的食材全部來自築地,好像海鰻就是日本入口,我會原條脆炸。但我發現香港亦有不少好食材,例如石斑魚等海產,可以考慮加入五代目天丼中,成為香港限定版。我亦很喜歡芥蘭,正好代替了蘆筍成為野菜天婦羅之一。」炸好的天婦羅會放在已淋了少許醬汁的飯面,然後再淋第二次醬汁,確保味道足夠又不會令脆皮變軟。至於天丼另一重要角色──飯,就跟隨本店使用北海道七星米,米身比較硬且吸水力低,煮出來的飯口感清爽,自然能配搭帶油膩感的天婦羅。
再看餐牌,香港店除有齊本店的主打菜式,包括天丼及天婦羅外,更加入刺身、壽司及一品料理等等,配合愛選擇的香港人。品嚐之時,谷原師傅建議大家配上啤酒,他笑言:「配啤酒是全日本人的首選,當然可選較辛口的清酒,汽酒或汽水亦可,甚至可試試配搭紅酒。」餐廳未來將繼續在亞洲各地登陸,包括台灣及新加坡等,「我覺得天丼是代表日本的美食,希望把它帶給全世界!」
谷原秋光
三十六歲,「下町天丼 秋光」的創辦人兼「土手の伊勢屋」的第五代繼承者,去年獲全國天丼金牌殊榮。於高中時,因朋友在伊勢屋工作,知道員工可享用天丼,為食下無心插柳決定當學徒,自此踏上天婦羅大師傅之路。他自認是個不服輸的人,笑言經常與同事比試製作最多最好的天婦羅,從而練習加強技術。
Checklist
【位置】位於日本餐廳林立的銅鑼灣永光中心,交通相當便利,很容易找。★★★★☆
【環境】餐廳空間不算大,以深木色調走和風感覺,稍為簡樸;設有小小的貴賓房,需脫鞋入內。★★★☆☆
【酒單】就店子規模來說,酒單尚算豐富,主打清酒,亦見燒酎、泡盛及水果酒,清酒有小瓶選擇,最少300毫升。★★★★☆
【餐具】天丼碗沿用日本同系列,而且悉心為不同款式的天丼配上不同顏色形狀的飯碗,其他餐具亦有滿滿的和風感覺,古樸不浮華。★★★★☆
【小貼士】廂座及貴賓房私隱度較高,因此設有電鈴以召喚侍應,食客不妨善用。★★★☆☆
總評:餐廳氣氛輕鬆,相當適合品嚐這類中檔次的日式美食,惟空間較細。值得一讚是廚房雖為開放式,隱約可見那個不停炸物的大鍋,但抽風系統佳,用餐區全無油煙味。總評:★★★★☆
秋光
銅鑼灣登龍街28號永光中心13樓
記者:黃穎妮
攝影:許先煜
編輯:謝慧珊
編輯:黃創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