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匯局:今年或可取閱內企底稿

財匯局:
今年或可取閱內企底稿

【本報訊】兩年前內地突然「開倒車」,拒絕香港會計師參與審計,連監管機構亦不能親自審閱內企的審計工作底稿。財務匯報局新任行政總裁(CEO)衛皓民(Paul Winkelmann)透露,今年有望與內地達成共識,有望取閱企業工作底稿。
2014年內地謝絕包括香港的境外會計師參與內地上市企業審計工作,但需負責簽名「孭飛」,連香港監管機構亦不能取閱內企的審計工作底稿,此後業界一直爭取鬆綁。
衛皓民4月份上任後首度接受訪問,表示與內地財政部商討後,有信心今年內財匯局、證監會及會計師公會都能與內地達成共識,有望取閱企業工作底稿。他形容內地「很希望幫忙」,只是內地審計業界擔心香港核數師和監管者「踩過界」,故重申「我們絕沒權力、沒意圖這樣做」。
政府最快今秋提交《優化上市實體核數師監管制度》草案,原屬香港會計師公會施加於上市公司核數師的處分權,將轉移至財匯局,加上後者現有的調查權,令業界質疑財匯局權力過度集中。衛皓民指,目前各主要經濟體的核數師監管機構,都獨立於業界,並集調查、處分權於一身。由於香港欠獨立監管機構,不符「國際獨立審計監管機構國際論壇」(IFIAR)會員資格,對服務跨國企業的核數師而言,「各地監管水平不一致,是真實的難題」。他希望條例通過後,明年可申請加入IFIAR。

新CEO:盡力提升調查效率

中小型會計師行認為新制的最高罰款1,000萬元太重,衛皓民指上限屬阻嚇性,法庭會因應情況判罰。至於政府建議由交易所、證監會、聘用核數師的上市公司共同承擔新財匯局的經費,他指建議中的模式合理,理解上市公司因成本增而反彈。
業界猜測財匯局最終目的或將上市、非上市公司的核數師監管完全收歸旗下,衛皓民表示現時沒有計劃。作為會計師公會前會長,他亦不擔心公會會被邊緣化。
雖然衛皓民不覺得財匯局受業界敵視,但承認業界對調查緩慢頗有微言,「他們活在真實的世界,有死線,有各種各樣的壓力。我很理解同情」。承諾盡力提升效率,但若個案複雜或涉及內地,就不可能強行加快。

記者:黃翹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