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港通料下季開車基金欲買細股

深港通料下季開車
基金欲買細股

【財經專題】
MSCI本月中決定會否將A股納入新興市場指數,市傳深港通宣佈在即,以提高A股「入摩」機會,最快在第三季「開車」。基金界認為深港通開車只是時間問題,但港股能否有新氣象還看三關鍵,包括額度、買賣名單範圍及能否如願「入摩」,深圳科技股勢成焦點。
記者:岑梽豪 余倩敏 林靜

去年滬港通開車後中港股如坐過山車,股災後更一沉不起,影響投資者對深港通的熱情。不過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譚新強認為,正是市場對「深港通」沒期待,全球投資者又對A股悲觀時,開通後反而會有驚喜,「覺得個效應會大過上次(滬港通)」。他稱從滬港通經驗所得,資金南向較北向多,故深港通料有相同情况,尤其是剛開始時。

滬港通開車後中港股如坐過山車,影響投資者對深港通的熱情。 本報記者攝

期望無投資額度限制

華夏基金(香港)業務拓展部總監陳志豪則直言,深港通開車事在必行,關鍵是交易股份的限制,會否有更多鬆綁空間,「最理想係完全無額度限制,而且買賣名單可以擴大至小型及創業板股」。他指出即使加入深成指成份股,涉及股份只佔A股市場70%,仍未足夠。
事實上,滬港通缺點之一是股份名單內,上海及香港有不少股份重疊,除炒AH股差價,甚難吸引投資者。故此市場期待深港通內包含不同股份,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龐寶林亦稱,納入小型股將是一個重點,「我哋做基金嘅,本來希望買中小企等佢慢慢變大,但係買唔到,因為成交小,唔通我自己買晒咩?」
他又稱,香港中小企業本已經不多,而且相關股份流通量低,相反中國小型企業盈利隨時勝於港主板上市股份,故此可以吸納中國資金流入香港小型股,有利於活化市場。

倘放寬更多 MSCI或納A股

深圳科技股勢成海外投資者焦點之一,因有不少具概念股份,較上海的大型金融股及國企更具吸引力。譚新強估計,香港方面有機會多了中小企股份,甚至可能是房託基金(REITs)及指數買賣基金(ETF)等列入交易名單內,「呢啲上次滬港通都冇,如果今次有呢,我諗都會引發到國內投資者嘅興趣」。
另外深港通額度亦是焦點之一,陳志豪指出華夏旗下基金,絕大部份透過RQFII(人民幣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額度買貨,會否使用互聯互通計劃,要視乎深港通的開放力度。他認為,基金界的焦點不在於深港通開車與否,而在於倘額度越放寬,就會越增加MSCI納入A股的機會。相信若後者成事,基金界會積極部署買入A股。
譚新強亦認同,深港通額度越多,代表市場更加開放,A股可望增加納入MSCI條件,並估計額度應較滬港通更多。雖然納入MSCI後,估計權重比例只佔MSCI新興市場指數內1%,「其實係象徵式」。但他認為此舉可吸引對冲基金預先買入A股,靜待其他退休基金入場,故此正籌備一隻新基金,讓海外投資者用來投資A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