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白灼基圍蝦是傳統酒樓名菜,惟現時在街市、餐廳售賣的基圍蝦全部產地已非本港。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高級推廣主任梁銘諾指,本港基圍蝦的品種主要為刀額新對蝦,呈淡黃褐色。視乎后海灣流入的蝦苗品種,米埔偶然也會出現體形較大、有特別花紋的草蝦、長臂蝦、花蟹等,更會發現福壽魚、蝦虎魚等不同魚類。梁稱,曾有導賞員網得如成年人前臂般長的草蝦,更有如手掌般大的花蟹。
每團捕10斤保生態平衡
米埔自然保護區至今仍堅持以傳統方法運作基圍,每個基圍均有一個出水閘口,上面放有約8塊木板擋水。潮漲時可從后海灣引入海水,黃昏潮退時導賞員便會把捕蝦網緊繫在水閘口,再搬走木板,基圍的水隨即流回大海,水勢洶湧非常。最初捕蝦網只網得雜草、樹葉,導賞員稍作清理後,基圍蝦便被一網打盡。
梁銘諾指,往日新界基圍豐收時,養蝦的漁民每晚可網到逾100斤蝦,並即晚用單車運送到元朗市中心售賣。為保持米埔生態平衡,每個導賞團只會捕撈10斤、約3桶基圍蝦,導賞團會把蝦放在大膠箱內,基圍蝦活潑亂跳,在導賞員的協助下,參加者可學習辨認不同品種的蝦,並將小蝦「放生」回基圍內。
■記者廖梓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