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脫歐公投不但觸動英國人神經,世界各國領袖也紛紛加入戰團。前不久美國總統奧巴馬趁訪英之便不避嫌直接介入,以「朋友」身份強烈呼籲英國選民對Brexit說不,留在歐盟領導歐洲,成為大西洋兩岸的橋樑,強化西方陣營。前幾天到德國總理默克爾出手。這位褪了色的鐵娘子用硬功,先說脫歐對歐盟及英國經濟有害無益,再強調英國一旦脫歐便可能面對貿易上的不便及限制,因為歐盟不可能讓英國不遵守它的各種貿易條款,意味英國只能硬食歐盟的嚴格規矩。支持脫歐的外國政治領袖也有。暗撐的有俄國總統普京,開口支持的則有美國共和黨總統準候選人特朗普。
不過,外力影響有限,即使親厚如奧巴馬也未必能有效推動英國民意,真正下決定的還是6,000萬英倫三島選民,而影響他們最重要的因素其實不是經濟利益或損失,而是英國人如何看待自己的身份,如何看待英國人是否歐洲人。
為何說經濟利益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呢?蘇格蘭獨立公投最終不是以經濟原因決勝嗎?跟蘇格蘭獨立不同,英國脫歐主要影響英國跟歐洲國家的經濟及貿易關係,對英國的經濟實力、貨幣穩定不會有實質影響。英鎊匯價短期內可能下跌,但這樣的震盪英國有相當經驗,1992年英國被迫退出歐洲匯率機制(ERM),鎊匯幾天內就大跌15%,可英國經濟沒有崩盤或受重創。
而且,匯價下跌本身有好有壞,可能引發通脹,但也可吸引遊客及刺激出口,未必會損害英國經濟,對英國平民的即時影響更是有限。蘇格蘭公投則不同,一旦獨立,蘇格蘭便要跟英國分家及採用自己的貨幣,一不小心還可能出現撤資潮,打擊甚為巨大。因此,反獨立派便大打經濟牌,成功頂住蘇獨的聲勢。相反在脫歐問題上,結果對經濟影響都不會致命,首相卡梅倫如何發出警告,英國民眾仍不太放在心上。
帝國文明別樹一幟
倒是英國人對歐洲的身份認同更關鍵。從地理上、地緣政治上看,英國脫離不了歐洲,歐洲近千年的重大衝突及歷史變動都少不了英國的份兒,對英國有重大影響。可在文化及歷史上,英國向來以光榮孤立及跟歐洲保持距離而自傲。別的不說,1902年大英帝國全盛時期,英國政府在倫敦西敏寺附近豎立了Boudicca的銅像,紀念這位Warrior Queen領導英國原住民抵抗2000年前入侵英倫的羅馬軍團。以歐洲人一般看法,羅馬帝國帶來文明與秩序;可在英國,文明、秩序反不及對抗外來專政重要,不及抗拒更值得紀念,這個島國如何重視自己的Exceptionalism可見一斑。
踏入近現代以後,超然於歐洲以外的精神及想法更強,並且不斷透過歷史與教育強化,紀念拿破崙戰爭的地標如Waterloo Station, Trafalgar Square屹立不動,兩次大戰中出手解救陷於野蠻、自毀戰爭的歐洲大陸更令英國人有優越及自豪感,覺得不必跟歐洲擁抱在一起也能屹立不倒。
當然,帝國餘暉也有影響。跟其他歐洲殖民帝國不同,英國在喪失龐大的殖民帝國後仍能靠她的軟實力、文化實力在全球不同角落保住影響,一些地方(香港、新加坡)還以保留英國傳統、文明、法治為榮。這些都跟英國是否歐盟成員,是否留在歐盟沒有關係。即使6月23日英國脫歐後,她在世界的影響力也不致萎縮,甚至有別樹一幟的浪漫與傲慢。既然英國在脫歐後仍然保持文化大國的地位,經濟上又不至於大傷元氣,不少人自然傾向一博,令脫歐跟留歐派始終勢均力敵,誰也沒有明顯優勢。
盧峯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