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回有人問我:「在台灣吃過炸雙胞胎嗎?」
「吓?那麼殘忍?」
「是很出名的小吃,夜市、觀光景點,連馬路邊都有。」
「我沒見過。」
──原來,見過的,但因為那些炸物小吃的攤檔,滿滿的油鍋,膩得很,根本不想走近。台式古早味點心,油鍋炸的是芋頭餅、地瓜、紅豆包、甜甜圈;鹹的有花枝、蝦猴、臭豆腐……
炸雙胞胎之所以出名,真的像「雙胞胎」。那是麵粉團而已,不過加了糖、芝麻、鮮奶,有些還用上酥油,兩個麵粉團連在一起打個蝴蝶結,往沸油中一扔,一點一點的膨脹、長大,就是熱騰騰胖嘟嘟的雙胞胎,沾了糖粉,金黃色外皮酥脆,裏面香軟綿密,很好吃。要作個比喻,有點像我們的牛脷酥,但內部更軟糯些,很受歡迎。只是我們怕那些充斥着熱量和糖份的胎兒,還一來得兩個,被迫!
當然,傳統小吃有它的特色,必須黏連一起,才改這名兒,還有個外號喚「兩相好」,看來雙胞胎似亂倫了。
好吃,也適可而止呀。有個聰明的檔主,就改良為迷你小巧的「發財蛋」,一口一個,方便又減膩。別以為此非生意之道,「分拆」的手法而已,買時不論個而論袋,弄不好還多吃了幾胞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