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炎熱,洗澡是每天必做的事,但台灣中醫師葉濡端發現很多人都有洗澡錯誤習慣,近日在網上發文解釋其中5大誤解。
誤解一:洗澡能消除疲勞,熱水多沖一下比較好
正解:用溫熱水洗澡確有助血液循環、放鬆肌肉,但如果洗澡洗太久,尤其是泡澡,溫熱的蒸氣會有發汗的作用,若是過度發汗,在中醫來說容易造成氣虛傷津,反而更易疲累,尤其是體質虛弱的人,不建議洗澡洗太久。另外,泡澡時也要注意補充水分,避免流汗過多造成脫水;若是有心血管病史的人,泡澡更要特別小心。
誤解二:吃飽後不能馬上洗澡,但空腹應該就沒所謂
正解:剛吃飽的時候不適合洗澡,是因為用餐後人體的血液會聚集在腸胃系統,幫助消化。此時如果去洗澡,溫熱水會使全身皮膚的毛細血管擴張,血液因此向身體表面匯集,腸胃道的血流就相對減少,不利消化吸收。不過,空腹時人體處於低血糖,此時若洗澡,血液同樣聚集於體表,會導致腦部血液供應量減少,容易頭暈,甚至因血糖過低而昏倒,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長者、身體虛弱或血壓偏低的人,都必須特別小心,建議用餐後至少30分鐘至1小時才去洗澡。
誤解三:用天然手工皂洗澡比用沐浴露好
正解:肥皂一般是偏鹼性,有的皂鹼太強,對皮膚會過度清潔,洗後皮膚會太乾澀;沐浴露在酸鹼性上,一般較能接近皮膚的弱酸性,但在製造過程中,通常會比肥皂添加更多的化學成分。因此肥皂和沐浴露各有優缺點,無論選擇哪一種,都不要塗抹過多,及盡量選擇成分單純、天然的產品,避免添加太多香精、香料等化學成分,對皮膚敏感的人可能造成傷害。
誤解四:一年四季的洗澡時間都相同
正解:現在是初夏,洗澡時間可稍微久一些,但建議仍以10至15分鐘為宜,不要超過20分鐘,洗澡水溫建議在攝氏38至40度,比正常體溫稍高一點即可。秋冬時,洗澡時間則要稍短一些,一來天氣冷洗澡容易感冒,二來容易因過度沖洗熱水,洗掉皮脂膜,使皮膚乾燥,若過度洗熱水澡,會加重皮膚乾燥,出現俗稱的「冬季癢」。
誤解五:剛洗完澡全身溫暖,直接去睡覺最舒服
正解:平常用溫熱水洗澡,會讓體溫快速升高,因而抑制與睡眠有關的褪黑激素的分泌,導致難以入睡。沒睡眠障礙的人,不一定會有明顯感覺,但容易失眠、難以入睡的人可能會受影響。因此有睡眠困擾的人可以提早洗澡,在睡前1.5至2小時去洗澡,這不但可放鬆身體,又能讓體溫慢慢降至合適的睡眠溫度,比較好入眠。
葉醫師又指,身體上油脂以外的髒污,可用清水就洗乾淨,一般只需針對身上容易出油的地方,塗抹一些清潔劑即可,毋須過度清潔。
台灣《商業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