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F推導賞團體驗傳統收捕 米埔孕育 最後基圍蝦

WWF推導賞團體驗傳統收捕 
米埔孕育 最後基圍蝦

【本報訊】上世紀70年代之前,大量漁民在新界基圍養蝦出售,隨着工業發展,基圍蝦早已絕迹本港。原來米埔自然保護區仍保存本港最後24個基圍,每年從后海灣引入蝦苗、魚苗,為冬夏棲息的候鳥提供新鮮食物,更孕育出可供雀鳥定居的紅樹林「豪宅」。今年保護區推出全新的基圍生態導賞團,讓市民親身體驗傳統收捕基圍蝦,了解基圍對米埔生態的重要性。
記者:廖梓霖

每團約捕得10斤蝦,參加者須找出8厘米長以下小蝦放回基圍養育。王子俊攝

元朗新田至尖鼻嘴一帶昔日是基圍蝦養殖場,如今已成歷史;要找到本港僅存的基圍,只可到訪米埔自然保護區。世界自然基金會(WWF)香港分會高級推廣主任梁銘諾指,保護區24個基圍排列在紅樹林及養殖林之間,呈長方形,每個基圍面積約10公頃大。保護區的基圍仍然以古法運作,每年農曆新年前後把后海灣海水連同蝦苗、魚苗引進基圍,天生天養。
梁銘諾指,昔日漁民養蝦大多出售賺錢,但保護區的基圍卻是維持米埔生境的重要一環。他解釋,蝦苗進食基圍的微生物長大,基圍的魚類則捕食鮮蝦為主。

工作人員在基圍放水口繫上捕撈網後開水閘,將蝦一網打盡。

基圍蝦

生物鏈養活魚類候鳥

梁指魚、蝦長大後,成為赴港度冬的候鳥食糧,構成一條完整生物鏈。同時,基圍開闊的水面環境令紅樹林生長繁盛,提供棲息地予雀鳥居住,現時毗鄰基圍有鷺鳥築巢棲息,定居本港,形成景觀獨特的鷺鳥林。傍晚沿基圍散步,更可見到成群屬「近危」級別的白頸鴉覓食身影。
每年夏天,保護區都會開放一個基圍作文化導賞團。梁銘諾指,為推廣公民科學的重要性,本月開始保護區將加開一個基圍,舉辦以生態為主題的導賞團。隨團市民可參與收捕基圍蝦,亦可親身試用實驗器具,搜集基圍蝦的資料,如量度長度等。由於基圍同時孕育不少物種,採收基圍蝦時或會同時網得各種魚、蟹,參加者亦需將其分門別類,整理好的資料將交予世界自然基金會香港分會,分析本地生物多樣性。

米埔基圍水面環境孕育出繁盛的紅樹林,大量鷺鳥在此築巢棲息。夏家朗攝

WWF高級推廣主任梁銘諾指每年把后海灣海水連同蝦苗引進基圍,天生天養。

工業污染曾育出黑蝦

梁憶述接管保護區初期,新界、深圳發展工業,后海灣曾有一段時期水質較差,養出的基圍蝦全為黑色。自從兩地政府推動保育,至今基圍蝦已變得「肥肥白白」,每年通過衞生署、國際多個重金屬測試,可供人類食用,證明水質對生境有很大影響。基圍雖然物種豐富,惟導賞團以教育為主,絕不會售賣魚、蝦作食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