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上咄咄逼人的後生仔要老人家收聲,講來講去理由只得一樣,不期然教我想起百老匯音樂劇《歌廳》改編的同名電影,有一首插曲叫《明天屬於我》。未曾失憶的資深觀眾大概記得,基斯杜化伊殊活原著小說的同性戀,移花接木後幾近蕩然無存,米高約克飾演的主人翁雖然不乏與俊男四目交投甚至貼面起舞的肉緊時刻,字裏行間昭然若揭的啪啪啪卻不翼而飛,可憐自作多情的麗莎明莉妮失戀失得不明不白,還以為自己不是衰胭脂塗得太紅就是衰眼線畫得太黑。為票房犧牲了有冒犯主流道德危險的男歡男愛,故事的時代背景可不能不保留,否則戲完全演不成,有一幕只見一群朝氣勃勃的德國青年,男男女女無一例外藍眼金髮,在剛剛升起的太陽底下口水花四濺:「椴樹枝頭葉子又密又綠,萊茵河將金色投向大海,某處看不見的榮耀在等待,明天屬於我。」唱得興起,乾脆成了激昂的進行曲,穩穩操進烏煙瘴氣的柏林,名為「椴樹下」的康莊大道沙塵滾滾,所過處橫腿狠狠踢走阻頭阻勢的異己份子。
歷史感再單薄,也知道描繪的是納粹黨抬頭的景況,意氣風發作威作福的童子軍乍看充滿理想,轉眼便露出猙獰,恃住年輕力壯,把順我者昌逆我者亡實踐到底。時維七十年代初,宅在南洋小島努力學習溝仔搞基的我,因為當地慣性家長式封鎖新聞,竟然不知道鄰近國家冒起了一支紅衛兵,兇猛不亞於聽命希特拉的嘍囉,堂堂皇皇以破四舊為名,打牛鬼蛇神打得不亦樂乎。別以為文革結束已經四十年,噩夢早就無跡可尋,「明天屬於我」一旦發酵,災難應聲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