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籽】冇考試 零功課 盡情玩 幼童教學開心大過天

【親子籽】冇考試 零功課 盡情玩 幼童教學開心大過天

【親子籽:教養之道】
這一代的孩子特別辛苦,未學行便要先學走,三歲入幼稚園便要學大人都未必識的中英文生字,這到底是想培養還是扼殺孩子對學習的興趣?近年,香港有些另類幼兒教育模式出現,不要求孩子坐定定學習,也不需要考試做功課。在這些非正式學園,孩子可以上山下海,尋找不同的真實體驗,做一個無憂無慮冇壓力的小朋友。

1月尾某天,香港錄得有紀錄以來第五低溫,不少人上大帽山睇霜湊熱鬧,報章報道有校長帶同幾名小朋友上山感受寒流,引來不少爭議,有人指摘此舉置孩子安全及健康於不顧,也有人認同是個難得的體驗。這間機構叫「愛童行學園」,沒有課室,沒有書本功課考試,孩子也不需坐定定上課,反而是走到大自然跑跑跳跳,或深入社區體驗,總之就是和傳統的不一樣。
數月前,記者跟隨這家機構上了幾天課,和他們去到西貢後山一條小溪澗野炊。記得當天只得10℃,下着毛毛細雨,孩子在溪澗旁執石砌爐頭,又用樹枝生火,最後成功煮了一頓足夠十多人享用的簡便午餐。吃飽後又走到鄰近的獅子會自然教育中心上攝影班,每人拿着一部單反相機學影相,拍下眼前的蝴蝶蜜蜂花兒。孩子翌日又走去學種小盆栽,甚至去油麻地探訪露宿者,請對方吃漢堡包,送上關懷和祝福,對孩子來說,這些都是好玩又難得的體驗。

愛童行學園早前帶孩子上帆船出海學習,這些活動應該甚少在主流學校出現。
愛童行學園圖片

今年1月尾氣溫急降,Kinal帶了幾名小朋友上大帽山親身體驗寒冷滋味,引起不少爭議。

混齡模式 學習互相遷就

育有三名子女的Kinal Ng是愛童行學園的創辦人,眼見現今的孩子經常困在課室,明明事事好奇,想知想學,但學校卻甚少帶他們到戶外自由探索,入讀過主流幼稚園的5歲女兒Phoebe亦曾身受其害,「嗰時佢朝朝都話唔想返學,投訴要坐課室冇得周圍走,小朋友咁細已經冇咗學習動機係好慘。」他欣賞芬蘭和德國的幼稚園教學,希望學生可以走出課室,在真實環境中自由探索,去年9月就和幾位志同道合的朋友試辦了這所機構,希望給予空間孩子,重拾學習興趣之餘,也可以做番一個真正的小朋友。
十名學生之中,年齡由3歲至7歲都有,有的甚至有特殊需要,學校卻採用混齡學習模式,旨在訓練孩子與人相處,互相遷就的技巧。校內現時有五位導師,並在油麻地租了一個商廈單位作基地,孩子一星期會有幾個早上在內上學術科,其餘時間都在戶外,不是去攀山涉水、就是出海在帆船上學習,又會走入社區探無家者或老人等,總之就是強調真實體驗,「好似上大帽山主要目的唔係睇霜,而係想佢哋感受寒冷的滋味,之後再去中大的氣候變化博物館做延伸學習,了解香港點解突然咁凍,小朋友就有更具體認識,唔係純粹睇天氣報告話好凍,兩種學習模式係好唔同。」

創辦人Kinal Ng

Cather與女兒

9月擬試辦小學部

這裏還設有學前班,任職兒科職業治療師的Cather亦有為2歲的女兒Bernice報讀,她說從沒有想過為女兒報讀學前預備班,但覺得這裏的理念創新,夏天帶孩子玩水,落雨去踏水窪,秋天去執樹葉,有很多機會給孩子去嘗試,「小朋友的學習唔一定單從書本,親身接觸實物反而會令佢哋更開心滿足,呢度個學習模式可以培養孩子主動探索的動機,創意同好奇心。」有很多家長或會擔心銜接小學的問題,他們擬今年9月試辦小學部,希望孩子可繼續用這個嶄新模式去學習,不用再困死在無窮無盡的功課考試之中。

帶孩子到西貢後山學野炊,新奇又好玩,從中更學習了一些野外求生技能。

野炊完後去學攝影,掛着一部大相機左影右影,零舍投入。

facebook:愛童行學園

記者:黃子配
攝影:徐振國、林栢鈞
部份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編輯:黃仲兒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