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後投機客:香港沒有半澤直樹 - 灝昇

八十後投機客:香港沒有半澤直樹 - 灝昇

繼滙豐、恒生的凍薪風波之後,東亞銀行在無聲無息之下裁員,在自稱金融中心的香港之地雖並非罕見,但實在令人擔憂。而在過往數據看來,香港銀行界一直處於盈利,甚至是整個集團的盈利重心,可是一路以來的銀行界凍薪、裁員事件之中,香港必然首當其衝。
從統計處最新的數字來看銀行業佔香港本地生產總值的比率,由2005年的7.5%上升至2014年的10.4%,而同期銀行業業務收益及其他收入總數,由2005年的1,701億元上升至2014年的3,781億元,上升223%,總僱員薪酬則由440億元至887億元,僱員人數則由83,210人增加至103,420人,意即每名僱員年薪只是由53萬元左右上升至86萬元左右,只上升62%,比起銀行收入的增幅實在小巫見大巫,不禁令人想起作為金融中心的「半澤直樹」,可能只是另一批Piketty的二十一世紀資本論所提及的財富和收入不均的受害者。
銀行業的主要收入來自淨息差(Net Interest Margin),亦即用較低的利息借入資金,然後以較高利息拆借出去,而淨息差是指利息收入減去利息支出除以生息資產平均餘額,長期低息環境之下,銀行的利息收入亦難以上升,而利息支出又難以下降,必然使息差收窄。
另一方面,當銀行業淨息差收窄時,要維持本身盈利,必須要增加借貸規模,加大資產負債表,但在經濟增長緩慢的世界之中,公司借貸亦受外在環境所限,銀行有機會拆借予較高風險的客戶,此舉可能影響銀行的資產質素,而在東亞、渣打裁員事件中,亦可見到兩者皆是內地的風險承擔太高而影響盈利。而在未來,銀行業更要面臨更多的監管和新實施條例,如新的資本要求、更嚴苛的監管者、更大金額的罰款等等。在如此經營環境下,銀行員工的薪酬和人員的可加可減機制看來只會和港鐵相反,只有減而沒有加。

灝昇
https://www.facebook.com/speculatorjuni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