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衣、燭光、歌聲、口號,這是一場做了二十七年的悼念。《自由花》、《祭英烈》年年唱,維園,舊一代人守住,新一代人也進場了。俗語說:「三年一代溝」,在二十七年後,即九個代溝之後的今天,有年輕人公開指摘六四悼念只是行禮如儀,又建議解散支聯會。不妨來個逆向思考:其實,香港人在守護六四記憶一事之上,算是不過不失了。
同學們解釋,說他們沒有經歷過六四,很難有甚麼感受。理解的。時間的巨輪可以很無情,它能令記憶褪色,讓暴行被遺忘。早幾天有記者訪問年輕人,才知原來現在有些中學生已經不知誰是黃家駒,聽過《海闊天空》也只是因為家中老爸在沖涼時經常唱。連家駒也不識,難怪他們未聽過丁子霖、李旺陽。
對他們來說,傳呼機已經是石器時代的東西,ICQ當然是未聽過的,有人連facebook也不玩而改玩snapchat了。這是歷史的必然。但別忘記,歷史還有另一個必然,就是上一代人總是設法將一些經驗、一些教訓留傳給下一代,好讓下一代看事物能透徹一點,辨是非能精準一點,這叫「傳承」。而傳承,首先就要留住記憶、對抗遺忘。
儘管同學們輕蔑地揶揄每年的維園悼念只是行禮如儀,但事實是,每年幾萬、幾十萬點燭光正正構成了傳承的重要一環,在過去幾年,許多九十後陸續進場,這就是每一位參加悼念的小市民所合力成就的。如果要寫一部香港史,這一筆,必定記下。
作者蘇菲,有小型飛機師牌的媽媽,拒做直升機家長,讓孩子翱翔。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
蘇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