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晚維園見,約不約?往年這對非親共人士來說不是問題,孰料今年受到一些青年學生、本土派的挑戰,維園的第27個六四晚會的燭光蒙上了陰影。不過,港大民研昨日發佈的最新調查結果顯示,香港主流民意仍支持平反六四、支持推動中國民主發展,更令人欣慰的是,受訪者年紀越輕,越傾向支持。這正正說明,多數港人仍相信,毋忘六四、毋忘歷史,就是與中共強權的鬥爭,豈能強分中港?
主流支持推動中國民主
時移世易,曾經是凝聚港人反強權、爭民主的六四集會,今年受到空前的衝擊。要不要保留維園六四燭光集會、要不要解散支聯會、要不要推動中國民主建設,竟然不再是非親共人士與親共人士的對抗,而是非親共陣營的內訌,甚至發展到惡語相向、人身攻擊,大有民意逆轉之憂、親痛仇快之遺憾。
然而,極端的言論從來不代表主流民意。港大民研的調查顯示,支持平反六四的比率佔59.4%,認為香港人有責任推動中國民主發展的佔61.8%,認為唔應該解散支聯會的比率也回升至50.7%。由此可見,港人對中國民主的支持、對平反六四的堅持,並未因六四燭光集會、支聯會近期頻受攻擊而逆轉。
當然,不同的政治取態對民調結果仍會有不同的解讀。其中最受關注的是,認為有責任推動中國民主發展的比率,比1993年的調查下跌21.8個百分點;認為沒有責任的則上升至26.6%,比1993年上升20.5個百分點。這一跌一升所反映的正是今年六四爭議的效應,中港關係之密不可分、甚至是民主人權的跨地域性都因此受到挑戰。
不過,這種挑戰的產生也可以從民調的另兩組數據中看到。受訪者認為中國人權現時比89年差些的佔23.7%、三年後會差些的佔24.6%,都創1993年調查以來的新高。正是這種對中國人權失望、對中共失望的情緒,助長了本土和港獨思潮,助長了對傳統民主派的批評。
但是,不能不指出的是,圍繞六四的爭議,既有代際矛盾、身份認同矛盾,即有年輕世代與親歷八九民運世代的矛盾、有香港人與香港中國人的矛盾,更有社運主導權矛盾。哪怕是有共同的反共立場,這種功利性的矛盾仍容易導致人身攻擊,以致出現要求瓜分支聯會資源的聲音。
黨同伐異為撈選舉好處
同樣不能不指出的是,真正傷害港人六四情懷的,並不是本土情結,而是一些打着本土旗號、謀求權利的政客。但是,如果把香港是否支持平反六四、是否有責任推動中國民主發展,視為黨同伐異、爭權奪利的手段,而不是爭取香港民主的不同途徑,必定得不到主流民意的支持,試圖藉此撈到選舉的好處恐怕也難如意。
尊重、包容不同意見,本是香港核心價值範疇,市民是否約定今晚維園見,都不應該受到指摘。所幸的是,港人還有選擇去維園的自由,不用擔心像天安門母親一樣受到警察的監視、控制,不用擔心去維園的路上被攔截,不用擔心離開維園後被秋後算賬。這種自由、人權,港人如果不能共同珍惜、維護,還要相互攻訐,勢必為傲慢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所用。不要以為你不支持中國民主、人權,就可以免受中共干預,就可以換來香港的自決或獨立。
捷克出生的作家米蘭昆德拉(Milan Kundera)說過:「人類與強權的鬥爭,其實也是一場記憶與遺忘的抗爭。」可以說,放棄悼念六四、遺忘六四,就是放任中共強權繼續為禍中國、為禍香港。可以說,毋忘六四,繼續點燃維園的燭光,就是守護中港民主、人權的希望之光,「但有一個夢,不會死,記着吧!無論雨怎麼打,自由仍是會開花。」
李平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