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運主導權代際之爭難止息(資深傳媒人 潘小濤) - 潘小濤

民運主導權代際之爭難止息
(資深傳媒人 潘小濤) - 潘小濤

應否紀念六四及如何紀念,往年都是親共陣營與民主派之間的爭拗,但今年頗特別,親共建制派在六四議題上惜口如金,相反以大學生為主的傘後一代年輕人,與經歷過見證過六四的中年人,展開極罕見卻令人傷感隔空「筆戰」。
這場公開化的「內部」分歧,始於11間大專院校發出聯合聲明,批評支聯會的六四晚會形式僵化,也不滿其「建設民主中國」綱領而決定不出席維園晚會。其後,港大學生會會長孫曉嵐指燭光集會「冇乜意義」,樹仁學生會編委會總編輯吳桂龍更提出「鴇母龜公」說。
這些說法猶如火上加油,將對六四悼念的爭議升溫至最高點,年紀稍長的立即還擊,紛紛在社交網站轉貼六四信息,又或將當年在北京或香港的經歷和感受寫出來,甚或力斥其非,「法政匯思」的任建峰更表明,在六四問題上,「不客氣而直接地回應這些學生領袖並不是製造分裂,因為分裂已經存在」。

搶奪社運領導權

其實,代際間特別是本土派與傳統民主派之間對六四分歧一直存在,只不過往年年輕人的異議雖然刺耳,卻僅集中攻訐支聯會的建設民主中國綱領,以及燭光集會的僵化,而非針對整個八九民運,也沒否定悼念六四的意義,更沒形成一股潮流。相反,今年他們集體「起義」,在網絡上聲勢浩大,且不再限於攻擊支聯會及燭光集會,同時也質疑悼念活動及八九民運對香港的意義。為甚麼今年的年輕人反應特別激烈,甚至連過去大學生的理想主義、追求公平正義的崇高品格也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對當年民主運動的偏頗否定、對泛民的仇恨和對中國的冷漠呢?
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年輕世代對泛民和支聯會的不滿早已有之,渴望跟中國切割更是主流思想,只不過過去一直隱忍。今年則是年輕世代經歷雨傘運動及旺角事件的挫敗後,再也坐不住了,要向泛民奪回香港社運及民運的領導權和話語權,不再甘於被傳統泛民牽着鼻子走,以免繼續走在一條失敗的民主路上。
年輕世代確有充分的理由這樣做,畢竟過去20多年,特別是九七之後,香港民主沒有寸進,人的質素下降、貧富懸殊、公共資源分配不均、政治制度不公平等日甚一日,而且像掉進黑洞一樣,看不見一絲光明。雨傘運動是港人最新一次爭取民主的大規模集體抗爭,比以往稍激烈點,但在真普選上還是顆粒不收。如此失敗,固然加深參與者及同情者對中共及特區政府的不滿,同時也加深內部的分歧,最終掀起路線之爭及導致民主陣營的分裂,相關領導者更會被問責。君不見,雨傘運動之後,佔中三子及幾名學生領袖的「人氣」急降,甚至成為不少佔領者的狙擊目標嗎?這絕非本土與非本土所能概括,而是大家都在找替罪之羊!
古今中外,這樣的例子俯拾皆是。中共創黨初期由陳獨秀領導,蘇共在幕後操控,但6年後的1927年遭國民黨清洗,大批中共黨員遭捕殺,這次重挫不僅令陳獨秀下台,也形同宣佈原本寄生於國民黨去壯大自己的策略失敗,溫和理性被激烈的武裝暴力路線取代,其後因為多次挫敗,領袖及其支持者成為代罪羔羊而不斷遭撤換,由瞿秋白、向忠發、李立三到周恩來為首的「三人團」,最後中共的領導大權落入毛澤東手上。
今天的香港,年輕一代也要深究多年來民主運動失敗的原因,找出一條有別於以前的爭取民主之路,傳統泛民的民主回歸自然受到質疑,而八九民運是傳統泛民的重要政治資本,受到非議和攻擊又何奇之有?除非年輕人已掌握香港民主運動的領導權,否則這類攻擊不會止息!

潘小濤
資深傳媒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