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話我有骨刺,所以咪『拮住拮住』痛」,又或是「我條頸成日『拮住』痛係咪有骨刺?」平日接觸不少痛症病人,這些說話一天總要聽上好幾次。骨刺這名詞,給人一個直觀的想法,就是刺痛。不論如何,聽到自己有骨刺,便總覺得有根刺在身體內「拮住」,渾身不自在。但很多時真正刺着病人的,卻只是心中的一根刺。
骨刺的正名是骨質增生,換言之就骨骼生多了一點出來,就如寫字多手指皮膚會生繭一樣,骨刺就是隨着年紀增長、反覆勞損、負重過度等原因,而在骨頭上生出的繭。皮膚生繭不一定會痛,但若聲帶生繭便很影響生活了,骨刺也一樣,很多時候骨刺不會引起疼痛,但若增生壓到了神經、阻礙了關節,便會引起疼痛、麻痹、活動不利等問題。
氣血瘀滯形成痹痛
在治療過程中,很多病人在痛症消失後,骨刺的大小完全沒有變化,說明刺着他們的並不是那根骨刺,而是引起骨質增生的根本原因。在中醫角度,刺痛、痛有定處的多由「血瘀」引起。日常生活姿勢不佳、負重過多、反覆勞損會令筋骨脈絡受損,氣血運行不暢而瘀滯在局部,不通則痛,繼而形成痛、痹、活動不利等症狀。因此骨刺不一定是疼痛的原因,而是身體發出的警號,例如是骨骼開始退化了、姿勢不好或勞動太多等,應從生活上尋找原因。屬肌肉與筋膜的問題、關節的骨性病變、椎間盤突出、還是其他原因,也要一一鑑別,不要全怪到骨刺上,治療才能有的放矢,該針灸、該推拿、內服中藥便可,還是要動手術,也只有在辨明病症和病因,方能達到最佳效果。
撰文:香港防癆會-香港大學中醫臨床教研中心(香港仔)丁疎醫師
隔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