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約報道】說愛,很易;行動,很難,特別對自己成長的地方,「我愛香港」這四字近年已有不同的詮釋。究竟甚麼才是香港的本土文化?所謂香港的真正精神又是甚麼?就讓五位來自不同文化領域的代表,看看他們如何發掘本土的特色及個性。
相信沒有人會質疑盛智文有多愛香港。在香港生活了46年,見證了香港不同的文化變更。作為推動香港消遣行業的先驅,他建立了蘭桂坊的「不夜之都」消閒文化,更希望能借助一己之力去回饋他這個「家」:「香港十八區各具特色及個性,若把創意工業融入社會,有助向外宣傳香港的文化。」
七十年代以後出生的香港人,我們的童年怎能沒有譚玉瑛姐姐?每日放學第一件事扭開電視便看見她,她絕對是香港人的集體回憶。「我相信以愛對待人與事,整個社會氣氛都會有所提升並充滿着愛。」這是她常樂的信念,也是她愛香港可愛之處。
《狂舞派》和《哪一天我們會飛》勾起很多港人年少時的回憶。作為土生土長的導演黃修平,透過大銀幕展示對這地方的熱愛:「香港不認輸的精神令我最感驕傲。希望能保留更多民間的地方,讓本地文化得以流長。」
施比受更有福,深水埗明哥身體力行,將這份香港人濃厚的人情味展示出來。長期義贈飯菜予區來基層人士的明哥,他希望用愛去重新連繫人與人之間的感情,讓市民都能關注低下階層的需要。
曾創造一個又一個城中熱話的本地創作總監林樹鑫,他認為香港擁有很多獨特文化,例如戲棚、唐裝及涼茶等。他希望透過創作,令大家可以去發掘更多有趣的傳統。
大家也想為本土出一分力?今個6月份,Kiehl’s 將會推出「Kiehl’s Loves Hong Kong」限量版系列,每件產品包裝上的畫作,會以香港象徵性的圖案展現本土文化。這次慈善紀念品收益,Kiehl’s 亦會將全數捐予本港非牟利的機構文化葫蘆作慈善用途。
Kiehl’s Loves Hong Kong 發掘本土特色: https://goo.gl/6iH6u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