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息預期升溫,人民幣匯價持續疲軟,近幾天已一再創四年來新低。昨天,人民幣中間價就至6.579兌一美元。還好暫時內地市場未見出現恐慌性拋售或走資,但若果人民幣繼續下跌,人民銀行肯定重手干預以防貶值預期上升,令人民幣匯價面對沉重下跌壓力。
匯價轉弱勢現走資潮
新一波人民幣跌浪讓我想起上星期多家外媒包括華爾街日報的報道。它們指中國政府今年一月已放棄人民幣匯率自由化及市場化發展方向,匯價重新由政府嚴密掌控,不再以市場價為定價基礎。中國政府財金官員在報道「出街」後發表聲明指報道沒根據,又指中國的匯價改革仍在進行,不存在放棄市場化或自由化的問題。由於中國政府的運作及政策決定不透明,決定匯價的機制更形同黑箱作業,外人難窺全豹,但從宏觀經濟形勢及政治需要來看,中國政府即使口頭上說不會放棄人民幣自由化的發展方向,但實際操作上肯定「口硬手軟」大幅放慢有關發展,甚至索性叫停自由化進程,讓中國政府有短期喘息空間避免綜合性政治經濟危機爆發。
先看經濟形勢,當前中國除了樓市在銀行及地方政府放水催谷下一枝獨秀外,其他經濟環節仍處於沒有最差只有更差的情境。出入口形勢欠佳,私人消費不振,企業不但難以增加投資還得因去產能、去庫存而收縮規模。在種種惡劣經濟條件下,人民幣匯價向下尋底是理所當然的事,只是速度有多快,幅度有多大而已。問題是匯價轉弱對企業及經濟隨時有雪上加霜的效果,因為匯價下跌不但加重企業的債務負擔特別是外幣債務,也打擊投資者及消費者的信心,令他們對前景及本國貨幣看待越來越淡,很容易出現嚴重的走資潮,進一步拖低匯價。
就以九七、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為例,泰國、印尼貨幣匯價及經濟在衝擊下潰不成軍除了大鱷上下操弄外,本國企業及資本大量外逃是更關鍵的因素。中國經濟體積龐大,體質卻仍跟新興經濟體般虛弱,人心容易虛怯,市場panic情緒一觸即發。若果中國政府在經濟低迷下繼續推動人民幣自由化及市場化,雖然不致於出現印尼、泰國那樣的崩壞情況,但走資潮肯定捲土重來,對人民銀行及政府造成巨大壓力,甚至逼政府像干預股市那樣來個粗暴救匯市,重新引入各種各樣的外匯管制措施,包括嚴限匯入匯出金額及加強審批等。這對中國政府的聲譽及權威傷害極大,也會大大妨礙中國的出入口貿易及對外投資。
為免變得被動,及早採取措施拖慢自由化步伐,維持甚至加強政府控制人民幣匯率不但可以保住面子,更能保住迴旋空間。可以預見,在未來「L型」經濟新常態下,口說改革及自由化實質牢牢控制匯價將是中國政府在人民幣匯率政策上的主旋律。
政經穩定 壓倒一切
除了經濟需要外,政治上的考慮也令中國政府在人民幣自由化步伐上要走回頭路,不敢貿然再進。應該看到,中共是個專權政府,最看重的是權力和控制,不管政治、經濟社會政策的首要目標不是為民造福,不是改善人民生活,而是保住政權,維持對國家的全面控制。可是,國際金融秩序及匯價並非由一個國家的政府控制,也非北京可隻手遮天,倒是美國及美元的影響力最大,隨時左右大局。即使當前人民幣「連管理浮動制」或dirty float也算不上,仍處於政府主導市場輔助的階段,但中國政府已明顯感到外界特別是美國壓力,已感受到人民幣匯價定價這個事關重要的大權開始旁落。要是再進一步自由化,北京的定價權將進一步削弱,並隨時要為別人、別國如美聯儲局的決定「埋單」,非常被動。為了確保對貨幣定價的控制權,為免經濟大局太受外力影響,放慢以至叫停人民幣自由化是不可避免的選擇。
更何況當前中國政經問題多不勝數,今年秋季還要為十九大的人事政治佈局角力,在穩定壓倒一切下,人民幣匯價自然也是穩定為先,改革及自由化還是放慢或叫停好了。
盧峯
周一至周六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