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教育學院正式改名為香港教育大學,最高興的當然是現任校長張仁良,但出力最多的前校長張炳良卻斯人獨憔悴,不單沒有機會分享榮譽,在前兩天還得在立法會宣稱「房屋政策不能年輕人優先」,對今天年輕人過份倚賴政府的支持大不以為然。
張炳良當日倘若不選擇加入政府,今天肯定成為教育大學首任校長;換了梁振英,也必會第一時間出來,藉恭喜教大「正名」成功來提醒昔日的同事及今天的公眾,教大如何受惠於自己當年的努力,始能修成今天的正果。
張炳良本是最佳教育局局長人選,但因運房局的決策動輒影響全港財團富豪利益,不易找到有公信力的局長人選,所以最後由張炳良勉為其難出任,除了因為他的學者背景及匯點出身較少利益衝突,以及他時任房委會資助房屋小組主席無人爭議,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對這份極有挑戰性的工作也滿有理想和抱負,以為憑一己之力,足以做出期望成績。
「學而優則仕」,由李國章、陳家強到張炳良,李國章的最終目標是當特首,張、陳兩位野心與信心都未克臻此,但他日百尺竿頭重返教育界,出任港大中大或科大的校長,既是順理成章,亦應綽綽有餘。
陳家強的出路比張炳良有更多選擇,因為他的經濟金融事務經驗,由政府到商業,由私人企業到跨國組織都有需求,反之張炳良的房屋及運輸政策經驗,他日倘若用諸本地財團或發展商,必會引起群情洶湧,一如昔日的梁展文,所以張炳良在局長的任期內壯志未酬,除了機會不再,其他損失也肯定不菲。
由於陳家強所出掌不是直接影響民生,兼且沒有公眾熟悉的實務,所以陳家強加入政府之後,可以由「儍強」慢慢進化為今天評價不俗的「陳局長」,但張炳良卻沒有這個先天性優勢,以致他今天不單進退維谷,且因沒有足夠的團隊支持(不論是時間,人手或研究),以至危機發生時,無法有效預防或應對,令張炳良及其上司特首隨時寢食難安。
運房局今天手上的「計時炸彈」之多,連政府內部也早有共識,梁振英角逐連任,當然責無旁貸,且會化危為機,解釋為「革命經已成功開始,故需舊人繼續努力」,但張炳良等仍有一定公信力的原來班底,會否願意留任支持他成功過渡,形勢及走勢仍難言明朗。
隨着梁振英接受CCTVB的深入專訪連播三天,選舉備戰正式展開,對外梁振英必須爭取更高的傳媒主導,對內則要盡快收買人心,組成一個令中央及香港信服的問責團隊,以凸顯對手的不足。
兵家必爭的特首班子
在現任班底中,由於其重要性及人才難求,張炳良會是首選中的首選,甚至會比中央與市民都表信任的高永文更需要「成功爭取」,因為食物及衞生局的工作,現任醫管局行政總裁同樣駕輕就熟,即使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雷鼎鳴以至王于漸比陳家強也不遑多讓,惟有運房局局長一職,單是公信力一關,已足以攔阻或淘汰大部份曾為不同地產財團服務的人選;倘若最後有人不顧身世不理民意強行上馬,政府的炸彈不單逐一提早爆炸,其殺傷力也會超乎想像。
任何人若要挑戰梁振英,除了要向中央表明忠心不二(能提早一國一制),更要展示有足夠的治港能力,其中尤以組織問責班子指揮整個公務員團隊最為重要,因此有志之士已紛紛四出物色合適人選,尤其是梁班子當中「非換不可」的危險人物。
「不怕不識貨,最怕貨比貨」,林鄭月娥已明言,由於梁班子是急就章組成的烏合之眾,所以失效是理所當然。林鄭及葉劉若表態角逐特首,賣點一定是在政府內早有理想助手人選(不論是現役或已退休),至於外間人選如梁錦松甚至曾鈺成,則一定標榜能號召各路英雄(即使政見不同),組成一個比梁振英更具公信力的政府。
單是為了政策延續,張炳良已是兵家必爭的獨門兵器,梁振英若要繼續留為己用,最吸引的條件應是許以港大校長一職,馬斐森斷無連任之理,張炳良亦勝任有餘,所以雙方不難達成協議,馬斐森離任之日,應會是張炳良辭官之時。
周信
自由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