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忘歷史沒有將來(中大學生會前會長 張秀賢) - 張秀賢

遺忘歷史沒有將來
(中大學生會前會長 張秀賢) - 張秀賢

一如過往數年,六四爭論再成為輿論焦點。六四天安門之鎮壓,令中國民主化的希望火種熄滅,同時也摧毀了香港人對民主中國的期盼。這份期盼,不只是盼望中國走上民主、自由之路,也是希望民主中國能保護香港穩定和持續發展,既能維持過往生活模式,亦可以推動香港的民主和人權發展。
八九學運在北京展開後,香港人由旁觀者慢慢變為參與者,將自己的命運投射當中。當時不少香港人不抗拒中國人的身份。香港人走出來參與愛國民主大遊行、民主歌聲獻中華、黑色大靜坐,民族情感、香港未來的投射、自由民主的期望等情感均密不可分。可是放在今天的香港,當年的這種中華民族情感,新世代年輕人再不能感受到,中國人身份認同比率近年屢創新低。這樣經歷的不同,就成為兩代之間對六四情感之矛盾處。
自03年7.1過後,大型本土政治運動興起,保育運動、反高鐵、五區公投、反國教、雨傘運動、旺角事件,成為這一代新的共同政治經歷,形成本土身份認同的重要元素。八九學運雖對政治啟蒙有作用,但本土政治浪潮令其功效慢慢減少。新的政治經驗促進香港人身份的深化,命運自主、自決前途在新一代之中更為重要。現時最需要做的,不是互相指摘或咒罵,而是從香港人的視覺出發,重新整理香港過往的政治發展歷史,從各說各話走向互相對話。
即使你多麼不認同支聯會的主張也好,六四就是上一輩香港人共同經歷,在電視機面前共同看見的事件。共同經歷,就是香港本土政治共同體的主要建構因素;對六四事件的態度,就是分辨政壇人鬼之試金石。六四對香港人的重量,不是其他事件所能夠取代,甚麼派別、甚麼主張都不能抹煞這一點。在韓國推動民族獨立的已故歷史學家申采浩曾經說過:「遺忘歷史的民族沒有未來。」為了建立自己的一己觀點,對歷史事實、發展完全否定,這是不尊重歷史的表現。同意香港民族觀點之論者,更應該積極的從本土歷史出發,反思八九學運對香港本土身份政治和認同的作用,而不是選擇遺忘,又或者斥責其他不同觀點的團體、人物。

張秀賢
中大學生會前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