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坐着拔導管令空氣入血管事故已非首次,醫管局2010年曾經公佈,有病人因同樣情況導致中風。有醫生表示,靜脈血管壓力低於大氣壓力,當醫護為坐着的病人拔導管時,大氣壓力會令空氣抽入靜脈,並隨血液流向右邊心臟造成阻塞,「就好似水管有airlock(氣塞),塞住出口,血泵唔到出去」,病人會呼吸困難,甚至休克,若進入血管的空氣量多可致死。
中大醫學院麻醉及深切治療學系教授陳德威表示,空氣從導管進入靜脈,會隨血液流向右心室及右心房,空氣如氣泡般造成阻塞,「塞住咗個出口,血泵唔到出去」,血液不能流到其他器官,病人可導致休克,嚴重可引致死亡。瑪麗醫院成人深切治療部代理部門主管冼維正在記者會上指,若有大量空氣進入血管,病人死亡率高達三成。
醫管局現有指引
陳德威表示,靜脈導管臨床上經常使用,靜脈導管亦有不同大小及款式,用途包括抽血、落藥、給營養劑等。至於拔除靜脈導管導致靜脈入氣並不常見,但過去亦有個案報告,臨床上為免壓力影響空氣抽入血管,除了叫病人平躺才拔管,亦會叫病人用力呼氣令血管壓力上升,而拔除導管一般會由護士或實習醫生負責。
公立醫院2010年曾發生同類事故,醫管局當年透過刊物《風險通報》公佈,一名初級醫生為70歲病人拔出頸靜脈導管時,錯誤指示病人坐着,導管拔除後病人隨即出現頭昏眼花、麻痹及左半身乏力,緊急電腦斷層掃描發現其頸動脈內有微小氣泡,證實為頸動脈栓塞,在接受高壓氧氣治療後,病人康復及出院。刊物中並無披露事件在那間公立醫院發生,但建議醫院設立及推行安全拔出頸靜脈導管指引。瑪麗醫院行政總監陸志聰則指,拔除頸靜脈導管現時已有指引。
■記者嚴敏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