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振英上周委任廣西政協常委李君豪為中大校董。就李君豪的任命,有中大校友組織認為這是「政治酬庸」。不過,如果我們站高一點縱觀全局,便會發覺這並非政治酬庸那樣簡單,而是北京對我城大學統戰工作的其中一環。
大學一向是捍衞香港新聞自由、言論自由的重要據點,中大更是一直以來本港的社運重鎮,以北京對港政策日趨收緊的角度來看,若說其有意「整頓」香港的大學界,要院校乖乖聽話,筆者不會感到驚訝。而大學的校董會在大學的人事任命、財政、研究經費的調撥等方面有極大的發言權,操控校董會對北京來說便成為極具吸引力的選項。
既然委任大學校董的權力掌握在港府手中,如要擴大在大學校董會的影響力,最直接的方法便是委任親北京人士(如各級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校董;或者反過來,委任大學校董為人大或政協,以作拉攏,如今次李君豪的任命,早前何君堯、陳曼琪被委任為嶺大校董,李國章出任港大校委會主席。根據年輕學者施家潤和柯衍健2015年在《香港革新論》發表的研究,8間大學的校委/校董中,不少均具人大或政協的背景(少至半成,多至三成),和北京關係密切。
面對這樣的局面,我們可以如何應對?以今次的事件為例,中大校友捍衞院校自主關注組及中大校友關注大學發展小組便發起了網上聯署,反對李君豪出任校董。連結和動員歷屆校友,引發社會關注,進一步向當局施壓,這是正確,也是絕對值得支持的一步。
不過,聯署過後,抗爭腳步不應就此停下來。大家不妨參考去年港大抗爭的做法:在各方面擴大戰線,如可以在中大校友評議會會議上提出反對委任李君豪的議案,施加正規、大學體制內的壓力。
最後一點,則是要把短期的抗爭行動,化為長期監察力量。例如上述兩個發起聯署的關注組,植根中大,實不應該在爭議過後便沉寂下來。可以的話,更應和中大學生會連結,分別在體制內外監察,倘若再有個別任命,或校董的提案有赤化嫌疑,便應就此大力發聲。
在現今的政治環境下,北京對我城大學的統戰只會越演越烈,讓人感到院校自主、學術自由已經隨風而逝,政治整風則踏浪而來。要守護大學這個自由的橋頭堡,香港人,準備好了嗎?
(《香港革新論》: https://www.facebook.com/reformhk )
周日東
《香港革新論》共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