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瑪麗醫院發生嚴重醫療事故。一名深切治療部男護士上周五為83歲男病人拔除靜脈導管時疑程序出錯,未有按照慣常做法讓病人平躺,減低空氣入血管風險,而是讓他坐在扶手凳上拔喉管;病人10分鐘後心跳停頓,醫生即時施行心肺復蘇法急救,病人4分鐘後恢復心跳。惟病人及後情況轉差,昨凌晨不治。醫院指不排除病人因空氣栓塞或急性心臟病死亡,會轉交死因庭跟進。涉事護士暫時沒有停職。
記者:于健民 嚴敏慧
涉事病人本身患有主動脈瘤,上月在瑪麗醫院進行支架植入手術,本月19日入院檢查。他在留院期間在外科病房跌倒導致骨折,21日完成髖關節手術,繼續留院,惟於25日晚上出現心肌梗塞,經搶救後翌日轉送深切治療部治療,院方於病人頸部插入三腔血液透析導管,以防病人一旦情況惡化時,能為病人注射強心針及洗血。
至27日早上,病人情況漸趨穩定,醫生建議拔除頸部導管,並安排轉往普通病房。一名男護士遂為當時坐在扶手凳上的病人拔除導管,約10分鐘後病人感不適,心臟突然停頓,附近兩名醫生見狀為其施行心肺復蘇法急救,病人大約4分鐘後恢復心跳。當日下午情況一度穩定,但28日早上病人再出現心肌梗塞,及後情況轉差,於昨日凌晨不治。
將交死因庭跟進
瑪麗醫院行政總監陸志聰表示,為防止空氣進入血管,即出現空氣栓塞,一般應讓病人平躺才進行拔除靜脈導管,至於這名病人為何未平躺就拔管,是否經過該名護士評估才坐着拔管;病人死亡是因為拔管方式引致空氣栓塞,或是急性心臟病發作,該院會成立調查委員會調查事件,個案亦已轉交死因裁判官跟進。
該院成人深切治療部代理部門主管冼維正補充,拔除導管一般需躺着,或「腳高頭低」位置進行,讓頸血管保持充血,減少空氣誤入血管;而在拔管時,病人亦需短暫閉氣數秒。拔走導管後,亦要盡快用紗布止血及蓋好傷口,整個過程5至10分鐘完成。但有小部份情況,如病人腦壓高、氣喘、呼吸衰竭、心跳慢等,有機會讓病人坐着拔走導管,是次病人是否屬上述特殊情況,他稱需進一步調查。
涉事的男護士2012年入職,在深切治療部工作近3年,由於每名深切治療部護士入職時需接受5日訓練,了解深切治療部運作,包括熟習如拔導管等程序,而接着的一年亦會再有相關培訓,陸志聰形容該護士為「well trained(有足夠訓練)」,合資格獨立處理拔除導管工作。拔除導管亦有既定指引,護士可獨立完成程序。
事發後未有停職
不過,涉事護士上周五事發後未有停職,之後仍有上班進行臨床工作,現時則正處於正常輪休放假;陸志聰指事件剛發生,加上未完成調查,「要聽佢解釋」,未肯定其程序不洽當前,不需要停職,但會在監督下工作。
食物及衞生局局長高永文昨出席活動時,指事件非常嚴重及不幸,但要證實死因是否血管栓塞仍需等待病理報告,而當時程序是如何進行,則要等候醫院的調查報告。至於涉事護士應否暫停職務,他指應由部門主管評估情況作決定。
上周醫管局才公佈博愛醫院一名兼職護理學生,為一名舌癌女病人餵食時,誤將營養奶輸注管接駁到氣管呼吸造口管,幸及時發現,病人情況穩定。對於近期多宗涉及護理人員的醫療事故,衞生服務界議員李國麟認為屬個別事件,但每次出現醫療事故,同業都應有警覺性,日常工作要謹慎小心。本身是醫生的公民黨立法會議員郭家麒則表示,拔除靜脈導管為高風險護理工作,「冇可能直接坐喺度拔」,問題是培訓及監督不足,促改善培訓及加強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