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wine list,未喝先頭暈,法國的西班牙的智利的其實真的搞不懂,紅酒白酒,喝得開心就是好酒啦。美國資深酒評記者Mike Peterson覺得酒評很悶,都是給那1%的狂熱份子看,所以近年決定接地氣一點,這個指引就是為不懂點酒 99%的各位而設了。
【不要怕點最平的】
酒水定價高,餐廳一般都會比零售價提價(markup)約2.5-3倍左右,除了尾二那個選項,因為老闆們明白顧客的心理。沒所謂的食客,看不懂酒單,但點最平的,感覺有點cheap,於是乎多數都會選擇最底數上來第二杯,自我感覺良好一點。其實最廉價的酒通常就是那一杯,Peterson表示,最平的酒通常也不賴的,亦不遜於它樓上那杯。
【避免點"House wine"】
House wine 不一定會列明是甚麼酒,一般點 house wine 的顧客不想選擇,通常沒有甚麼研究,餐廳當然不會放特別好的酒,點最平的更安全,當然,某些盛產葡萄酒的地區除外。根據Mike Peterson 經驗,一杯 house wine 收你整支酒的錢並不罕見。
【嘗試點未看過、較少看到的酒】
酒單上,Cabernet Sauvignon、Pinot Noir、Merlot、Shiraz和Malbec都是看慣看熟的名字,餐廳通常都會提供,但試想想,餐廳會花錢買這些較大路的酒以外的品牌,表示他們認為值得推介,而且因為它們知名度較低,提價相對也較低,值得一試。
【點酒三部曲】
1)了解朋友喜好
問問飯腳,大概了解大家希望 a)喝多少 b)喝紅還是白,有甚麼喜好;再考慮會否點一瓶。
2)設定預算
想清楚自己及各人的金額預算,不要輕易掉進餐廳定價的陷阱。當你看到餐廳酒單的中位數是$150左右,即使比你原本預期高了,也極容易會被牽着鼻子走。
3)問侍應生
拿不定主意的話,不用掙扎,直接問侍應生。但記得提供個人喜好,清甜易入口的果味亦或是酸澀分明的土壤味?講到 "body" 的話,你可以將它幻想為輕盈的 "light-bodied" 是脫脂奶、中度的 "medium-bodied" 是全脂奶,而厚重的 "full-bodied" 就是奶油了。
記者:馬朗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