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ott十六七歲的時候,有一次從圖書館借了拉赫曼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的CD,聽了非常感動,並因此下決心走鋼琴演奏這條艱難的道路。其後,他參加過好多比賽,也拿了不少獎項,但似乎很少憑演奏這首曲而獲獎。
去年他在Montreal贏得全加拿大最重要的大獎。今年2月在Montreal由全球著名的Montreal Symphony Orchestra擔任協奏,彈的就是拉赫曼尼諾夫第二鋼琴協奏曲。張敏儀去聽了,覺得非常好。我本來也要去,但女兒說太冷又太遠,說留待5月去倫敦吧。彈的是同一首曲。不過,倫敦是學校的樂隊協奏,水平與Montreal比應該有段距離。
倫敦Guildhall School of Music & Drama兩年一度的Gold Medal比賽,是在1915年設立的,剛剛一百年,其間有好些得獎者後來成了名家。這是一樁受樂壇關注的事。今年5月6日舉行決賽,進入前三名的會在這個晚上擔任協奏曲的獨奏,樂隊是Guildhall Symphony Orchestra,並當場由四位評判選出Gold Medal誰屬。Scott是決賽的三名之一,演奏的正是他最喜愛的拉赫曼尼諾夫的第二鋼琴協奏曲。
他彈最後。前兩個協奏曲,我覺得樂隊似乎真是不夠好。但想不到Scott彈時整個樂隊突然精神起來似的,非常專注而且配合得絲絲入扣。給我的感覺是一流樂隊。Scott與樂隊都全情投入,激越處熱情澎湃,輕柔處如泣似訴,而旋律優美,讓人非常感動。小薇感動得哭了。敏儀說比Montreal的演出更精采。演奏完觀眾反應熱烈。
不過最後他沒有得到Gold Medal,獲獎的是演奏豎琴協奏曲的青年。我沒有聽過豎琴協奏曲,是比較現代而我陌生的作品。觀眾對熟悉的樂曲會有較強反應,但熟悉的樂曲因為有很多大師彈過,較難得到音樂家評判的稱許。我們相信評判把獎牌給演奏豎琴的青年一定有他們的理由。包括Scott在內,大家沒有不高興。走出演奏廳,在大堂上,Scott的女朋友坂實紗(不錯,是日本人)和一群青年給Scott獻花和拍照。居然有兩個香港來學音樂的年輕人認出了我,其中之一是在中大畢業後教了兩年中學,現來英國深造,她說一直有看我的專欄。
演奏前兩天,Scott患感冒,演奏當天還是不舒服。那天我們一起吃中飯,問他是否有點緊張,下午會不會練習,他說有點緊張,下午打算看看書,不會去碰鋼琴。我說他只要奏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就可以了,不要考慮輸贏。既奏出最好水平,又贏得金牌不是更好嗎?不是。做一件事不能抱着兩個目的。目的應該只有一個,就是奏出自己最好水平。其他的事,包括是否得到金牌,那不是自己可以決定的,所以不要放心上。他頻頻點頭。那天晚上,我想他達到了自己的目的。
前天,收到了Scott在這次演奏的連結。且放在這裏給讀友欣賞。靜靜去聽,會聽到很動人的旋律。這首協奏曲是我年輕時代最愛之一,它的美,使我感到容不得邪惡,也容不得虛偽。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I9Ml3CwOxKM
李怡
周一至周五刊出
http://www.facebook.com/mrleey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