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租金樓價飆升、高港元滙率、高勞工成本,香港現在已經完全沒有成本競爭力。環球經濟好,高成本就不是問題,現在環球都受通縮及經濟疲弱的折騰,香港的情況就更不容樂觀。
長實主席李嘉誠先生曾經提過在香港建樓每平方呎成本已較美國為高,這對香港長遠前景是一個非常嚴重的警號(wake up call),因為大家都知道美國甚麼都是非常貴的,如果香港比美國還要貴,香港的問題就大了。還記得一兩年前當機場管理局建議興建第三條跑道的時候,有論者提出香港的建造費比較廣州機場高出不知幾多倍,便一面倒抨擊機場管理局建築效率低等等,講句公道說話,香港建築工人的工資又真的高出廣州工人不知幾多倍,因為要保護本地工人的飯碗,又不能輸入太多外勞。再加上「最低工資」的設立,香港的服務業勞工成本過去幾年明顯增加,試問下各位,茶餐廳早餐過去幾年加了多少錢?現在還要提出「最高工時」及每年提高最低工資,香港的競爭力將不斷下滑。
我最近一年經常到歐美各國出差,看見香港的物價明顯比歐洲很多國家還要貴,特別是一些有品牌的產品,退回銷售稅後,香港價錢比這些歐洲國家要貴大約60%,很多中國遊客都不是第一次出國了,也是非常精明的消費者,為甚麼不直接去歐洲購物呢?如果不能自我調整成本,怎樣能重新上復蘇之路,房地產自然是一個首當其衝要調整的板塊呢!
張一鳴
mailto:[email protected]
本欄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