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散心】全港最濕山林 追蹤初夏毒菇

【假日散心】全港最濕山林 追蹤初夏毒菇

行山衝上制高點固然有居高臨下的靚景,不過急急腳攻頂又會忽略腳邊微細風景,每逢初夏,天氣開始潮濕多雨,郊野林蔭步道容易藕出大量菇菌,尤其多毒菇。研究菇菌十多年的真菌博士鄧銘澤(Alvin),今次帶我們到全港最潮濕的地方井欄樹,追蹤毒菇縱跡。「就算香港其他地方都好乾燥,井欄樹這頭都濕漉漉,因為有山頭侷住雨雲, 好易落雨,較易藕出菇菌。井欄樹仲離地鐵站好近,只需十分鐘車程,方便賞菇。」

當日我們行衞奕信徑第四段,沿西貢古道前行。古道有成群巨樹撐起綠葉天幕,陰陰涼涼幾好行,而步道兩旁植物果然相當濕潤。 Alvin低頭留意路邊草叢,偶爾撥開矮樹察看,「菇菌主要長在樹底、枯木、腐木之間。香港有三百多種菇菌,有百多種都好常見。」當日很好運,幾乎每行十多步就找到一款菇菌。首先遇上較可愛的?硬雙頭孢菌,細細粒呈鮮橙色,長在枯木上很搶眼,旁邊是長得像蕾絲裙的花摺菇,雖形態很美 ,但食落肚會有迷幻型中毒反應,出現幻覺。行上數級樓梯還見到晶粒鬼傘,菌上長有點點細毛,一大堆纏在枯木上,屬群生菇菌,同是迷幻型毒菇。

當日沿途仲見到牛肝菌、脈褶菌,傘窿呈菱形的大孔多孔菌,以及能提煉成天然農藥的奧德蘑。Alvin示範向菇菌吹氣,「你肉眼見唔到,但菇菌孢子正隨風飄散,掉在適當地方,部份會同樹木根部產生共生關係,像跟樹根結了婚,在地底產生廣闊互聯網,為樹木吸收養分同水份。」

真菌博士鄧銘澤指每日都收到相片查詢野外菇種,但原來靠相片分辨菇種好花時間,需半天至一天。

?硬雙頭孢菌屬子囊菌類,鮮橙色幾可愛。

花摺菇邊緣呈波浪形,長得像蕾絲裙。

夜光菇學名是光茸菌Neonothopanus nambi ,日間望落平平無奇。

夜間光茸菌會散發微弱綠光,要在全黑環境先看得見。

厚褶奧德蘑,能提煉成天然農藥。

一大堆晶粒鬼傘纏在枯木上,協助分解朽木。

初夏尤其多毒菇,圖中晶粒鬼傘屬迷幻型毒菇。

當日我們行衞奕信徑第四段,由井欄樹出發。

屬菌根菌類的牛肝菌可以吸收核廢料。

毒菇幾日後毒發 古時殺人於無形

行到中途,Alvin撥開草堆,好興奮指住大樹底一堆像秀珍菇的菇菌,原來是夜光菇。「它們含有螢光蛋白,晚上會發出微弱綠光,科學家指可用來吸引昆蟲協助傳播孢子。現在我們常用的顯影劑、螢光色素都由它提煉而成。」Alvin指舊時日本曾有僧人用它扮作秀珍菇毒害前輩。原來以前醫學落後,有人特意用毒菇殺人,受害者幾日後先中毒身亡,神不知鬼不覺。

菇菌在大自然有重要角色,會幫自然界同人類執手尾,「菇菌可將垃圾分解成簡單單位,變成泥土一部份。它們分工好仔細,蝕樹皮又有、蝕腐木又有。」亞馬遜森林有種菇還能加速塑膠分解,協助解決人類的垃圾危機,而菌根菌類如牛肝菌更可以吸收核廢料,白腐真菌可分解油污、軍事廢料,菇菌在生物復修Bioremediation的應用上其實好廣泛。

這顆晶粒鬼傘有手掌高。

鄧銘澤新書《一菇一世界—菇菌趣味新知》 會介紹近百種本地常見菇種,有毒無毒一目了然。

記者:臧諾
攝影:鄧鴻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