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藝術與機械工程「仿生獸」乘風起舞

結合藝術與機械工程
「仿生獸」乘風起舞

對很多滿腦創意的人來說,高昂的實驗和物料成本,令「發明」變成一場遙不可及的夢。荷蘭藝術家揚森(Theo Jansen)就以常於垃圾房找到的膠喉管及膠樽等簡單物料,創造出「仿生獸」,比動物和機械人更厲害,不倚靠食物和電力就可以自行走動。
駐三藩市記者:唐芷瑩

揚森製作的仿生獸命為「Strandbeest」,於荷蘭語中解作海灘動物。主題展覽由周五起於三藩市科學探索館(Exploratorium)舉行,亦是仿生獸首次與北美的粉絲「見面」。

揚森被形容為「瘋狂藝術家」,他創造的仿生獸早於1990年展開「旅程」。當年揚森有感荷蘭海岸的水位日漸下降,沙灘上空空如也,於是天馬行空構想出一種新生命形體,為海灘添一點生氣。

仿生獸到底如何「自主行走」?其實仿生獸是動力藝術(Kinetic art),原理非常簡單,就是倚靠風力作動能。仿生獸由膠樽、膠喉、帆布及索帶,以動力學原理連接、組裝而成,一個關節會帶動整個支架活動,如骨牌效應一樣。大風來時,就像風帆一樣快速前進,多隻並排看起來儼如一群異獸行走。

揚森當年開始製作後,熱情便一發不可收拾,他在一次訪問說:「我們可以夢想自己的生命,可以看見所相信的。」他更受生物進化論所啟發,不斷改良出不同形態、大小的仿生獸,增加零件數目,模擬生物的肌肉、神經部位發生基因突變的狀態,甚至令仿生獸能自行避過障外物,超越一般藝術創作的框架。

在科學探索館的展覽場地內沒有風吹,但也可靠人手或泵氣郁動。《蘋果》記者親身試玩仿生獸,發現這隻「巨獸」比想像中輕巧很多,不用太大力已能推動;但間中關節會卡着,扭動轉方向的角度亦不多,不太靈活。市民David雖然不是科學或發明狂熱者,但也特地來一睹仿生獸的風采,形容「很奇妙,很美麗的創作」!

俄裔攝影師赫佐格(Lena Herzog)用了七年多紀錄仿生獸的進化和爬行歷程,作品亦同於今次展覽展出。

話你知:
「Strandbeest: The Dream Machines of Theo Jansen」展覽
日期:5月27日至9月5日
展出地點:三藩市科學探索館(Exploratorium)
詳情: http://www.exploratorium.edu/strandbe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