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寫的話該有不少人同意--至少我的父母太太都肯定不反對:男人無論活到幾歲,小孩基因都不會完全褪掉。明明三十幾四十歲了,依然喜歡十來歲時玩的那些玩意,弄得一屋波鞋波衫figure玩具遊戲機。我通常回應說:一個人,能從小到大都一直喜歡着同一種玩意,這叫從一而終,是種難得的高尚情操,你們應該感到高興才對呀。
也許是買回童年回憶的心理補償,又或是掛念那個無牽無掛的黃金年代,我們小時候的玩具玩意,感覺又真的格外好玩;有一種玩意,我玩了30年,六歲至今,從未間斷,那就是足球集圖冊。
歐洲國家盃快到,早前看見朋友於面書上載集圖冊相片,興奮到不得了,慶幸仍有好此道者,而自己亦已準備好加入戰團了。我由1986年墨西哥世界盃開始,之後的世界盃和歐洲國家盃,屆屆有儲,30年下來十多本貼滿了的集圖冊,至今依然保留着,珍而重之;沒錯銀両花了很多(大多都是爸媽的),可是對球員的認識,亦因此增加不少。我常跟父母笑說,他們當年花在買這些球星貼紙的金錢,其實是為我長大後的工作鋪路,真有遠見。
小時候,無論甚麼玩意,都總帶點傳說:例如最難抽中的「閃」是放在每一盒的第一包;生產商是分批推出全部貼紙,故開售初期不能買太多,否則買極都重覆;最當紅球星的貼紙永遠放在最底,諸如此類。是真是假,當然無從稽考;只是人云亦云,自己欠那一張的話,就惟有跟隨這種傳說碰運氣:成班麻甩仔,放學後跑到附近的文具店,看準老闆打開一盒全新貼紙,就爭第一包爭個頭崩額裂;老闆怕煩,後來把貼紙如洗啤牌把排序打亂,不讓我們亂搞。現在回想,感覺依然非常有趣。
向朋友的八歲小兒子推介這玩意,他的反應是:「自己買幾盒番嚟貼滿佢,有乜好玩?」我跟他說,儲足球員貼紙,重點不在儲滿,而在交換;要交換,就得和同學仔溝通,男孩間的友情,就是這樣展開。
也許時代不同,面對面的交流一定比網絡上連線打機來得好。想起以前省吃儉用,辛辛苦苦留個十元八塊買貼紙,抽到自己沒有的狂喜,抽到重覆的氣結,點滴在心頭;到了現在,我仍習慣逐包購買,因為那份「唔知中唔中呢?」的期待心情,比一次過買幾盒回來興奮太多。
伍家謙
多媒體工作者
電郵:mailto:[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