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位朋友在Facebook貼了一張燭光的相片,寫着:「於我,這是一種責任。」這句話我記住了。
每年六四的燭光,起碼觸動了兩群人。天安門母親,子女枉死廿七年,仇深似海,卻連掃墓也要偷偷摸摸。六四鎮壓歷史在中國被洗刷乾淨,京城的人早已忘掉血泊。在遙遠的香港,卻有為數不少的人矢志不忘,守護記憶,每年這一晚,風雨不改舉起燭光。燭光如海,是對老人家一點心意。
這卻是中南海領導人眼裏的一根刺。無論他們在港看見如何和諧,碰上幾多皮笑肉不笑的人面,每年六四維園的燭光依舊,說明香港人還有腰骨。人心不死,領導人做過的錯事,終要承認責任。
守護記憶,要薪火相傳。但近年本土思想崛起,有人視紀念六四為「大中華膠」之舉,嗤之以鼻。近日多間院校的大學生對支聯會毫不留情,說話愈來愈過份。
樹仁學生會編委會總編輯撰文,指香港人中了情花毒,喪失理智,被暴徒(中共)施暴過後仍對他又愛又恨,不去反抗。支聯會則是妓院鴇母,誘拐少女受污,六四晚會是上貢少女予暴徒的邪壇。「少女被加上愛國枷鎖,迫着承認中共屠夫政權,支聯會的維園六四晚會,就是乞求平反的無力心態。」
道不同不相為謀,各自努力好了。年輕人不必詆譭支聯會,更不要侮辱每年到維園的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