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為大地帶來雨水;買凍飲消暑,則會帶來很多即棄垃圾。記者走到不同類型飲品店林立的旺角弼街,親手翻弄沿路多個垃圾桶,看這短短百多米的路段掉出多少膠樽、膠杯及紙杯。
記者:梁嘉怡
攝影:伍嘉亮 王文邦
記者將搜索範圍定於弼街,以始創中心至花園街一段為界,裡頭有台式飲品店兩間,以及涼茶舖、椰汁店及果汁舖各一,它們全部使用即棄膠杯或紙杯盛載飲料。此外,範圍內亦有出售包裝飲品的便利店。
我們前後翻了12個垃圾桶,不消一小時已收集74個膠樽、77個紙杯及28個膠杯,還未計已被清潔工人定時清走的垃圾。採訪當天是星期一,負責清理附近一帶垃圾桶的清潔工人說,相比周末,這個數量算很少而已,「休息個個都買嚟飲㗎嘛。假期梗係多(垃圾)啦,唔停倒垃圾㗎,一推過去(垃圾站),(垃圾桶)又滿㗎啦。」
一條短短百多米的街道,一小時內掉出170多個即棄樽及杯,然而對比本港的棄置量依然小巫見大巫。根據環保署統計,2014年香港平均每日棄置132噸PET膠樽,若以每個樽約30克計算,則每天有超過440萬個膠樽被掉到堆填區,這還未包括沒有分項統計數字的即棄膠杯及紙杯等。
店員支持自備水樽:「俾多啲你」
膠樽、膠杯或紙杯,你可能只用上十多分鐘,但生產過程卻耗費大量資源;膠樽和膠杯更需幾百甚至過千年,才可以分解。假如夏天少不免買凍飲,有否想過環保一點,自備水樽?
採訪當日,記者亦測試了搜索範圍內五間飲品店(包括台式飲品店、涼茶舖、椰汁店及果汁舖),看店員是否接受自備水樽,結果五間店都樂意配合。
椰汁店店員李先生說,甚少見客人自備水樽,今年只見過兩次,而店舖平均每日會用百多個膠杯,假日則更多,每個月最少使用兩千多個。他說十分歡迎客人自攜水樽,支持環保,為此更會給他們斟多一點飲品,「佢係對環保作出咗貢獻嘛,咁你少咗個杯個成本,我咪將個成本俾埋佢囉。對公司對社會都係好㗎!」不過有台式飲品店店員則表示,因為份量和調味是按即棄杯來量度,自備水樽的話,飲品味道或稍有偏差。
團體將製「無樽地圖」鼓勵市民「膠少陣」
社會初創企業BottLess正嘗試鼓勵商戶,配合自備容器的客人。創辦人魏華星表示,初步與一些小店,如豆漿店、涼茶舖討論過相關計劃,當中很多表示支持;一些大型連鎖店亦有意配合,但對實際操作有所考慮,「例如我點保證到佢拎個器皿係乾淨?我哋真係具體實施嘅時候,前線員工嘅工作量會唔會多咗?」
他希望有更多零售店響應,那麼將來便可製作網上地圖,為消費者提供無樽商戶及免費裝水地點的資訊,「如果我哋需要解渴,需要飲水,但我哋唔需要膠㗎嘛,大家都可以『膠少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