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籽:嘴刁評台】
從地理、文化到歷史,馬來西亞與新加坡總是密不可分。我們習慣以「星馬菜」概括兩地美食,馬來西亞菜明明屬於發展源頭,擁有豐富美食文化,卻一直屈居第二。不過這位老二最近在香港有上位迹象,皆因兩間連鎖馬拉人氣食店相繼在香港設分店。過江之後能否保持正宗?我們邀請留港5年的馬來西亞華僑Elaine為我們一試虛實,發現的確似足當地風味!
東南亞菜在香港一直有巿場,但星馬菜的人氣總是載浮載沉,大家會知海南雞飯、叻沙和炒貴刁,但未必分得清兩地風味。其實馬來西亞位於泰國與新加坡之間,經歷不同王朝及殖民時代,來自中國、印度、阿拉伯等地的移民將不同文化帶給原住民,跟Elaine聊天時,聽到句子有英語、粵語、國語、馬拉話,甚至印度語,明顯他們從語言到美食都摻雜多元風味。
馬來西亞菜以米及麵條作主食,配魚鮮及肉類烹調,當中不同醬料佔極重要位置,好像帶海鮮風味的參峇醬(Sambal Sauce)、以十多種香料製成的亞參醬(Assam Sauce),帶華人風味的娘惹醬(Nyonya Sauce)等。總括而言,馬來西亞北部偏泰式酸辣,南部偏新加坡的甜味,東部則充滿椰香,但都離不開濃重口味。Elaine說:「食材香料較易買和較便宜,我們煮食都不吝嗇的下很多材料,最重要是好食。新加坡人較着重健康,怕油怕鹹,亦不介意付較高價錢以求舒服精緻的環境,而餐廳環境、擺盤等對我們都不太重要。」難怪著名食譜網站Rasa Malaysia創辦人Bee Yinn Low亦說:「你根本無法在馬來西亞找到高級精緻的餐廳用膳。」
不為港人口味調節食譜
Elaine指馬來西亞的飲食文化近年亦有改變,越來越多新型餐廳出現,例如西式漢堡包店或全芝士食店等,她不諱言新概念可以試,但想一直回去吃的,還是從小到大吃慣的東西,「去小販車、Kopitiam(咖啡店)、Mamak store(大排檔),那些食物無論日夜都會想吃。」正因如此,像PappaRich一類環境較優雅,同時堅持傳統口味的餐廳就能取得新一代馬來西亞人歡心。這間2006年開店的餐廳,在馬來西亞擁有七十多間分店,並擴展版圖至澳洲、美國、韓國、汶萊、新西蘭等地,香港店姍姍來遲,今年年初終進駐銅鑼灣。
餐廳屬連鎖式經營,反而能保持菜式正宗標準,皆因食譜全部固定,廚師亦經總店的馬來西亞廚師訓練,醬料和香料全部由馬拉入口,包括馬六甲椰糖、砂勞越胡椒粉、咖喱粉及參峇醬等等,再配合從香港挑選的新鮮食材。總店行政總廚敦燿棆表示,要確保風味不變,除非為遷就本地食材,否則食譜不會因港人口味而調節,「如香港的河粉較厚身而淡味,湯料會多加雞骨,煲出更濃味道。食材上有最大改動的是咖喱魚頭煲,傳統是用紅石斑製作,香港店選用附近街巿的新鮮龍躉魚頭,肉質較結實,但效果不錯。」作為PappaRich熟客的Elaine,邊食邊大讚味道正宗,「與馬來西亞店的味道很相似,很開心,很懷念這味道!」
Elaine食評:「很喜歡這湯底,很濃郁,沒有腥味,是我試過最好的蝦麵!」
Elaine食評:「很精緻,配咖喱雞十分侈奢,一般馬來西亞的只會拌參峇醬。這款參峇醬也不錯,有椰香,但甜了一點。」
Elaine食評:「味道很對胃,吃到少少酸味,魚香也突出,用上肉質較結實的龍躉,好新鮮。」
PappaRich
銅鑼灣駱克道459-461號The L. Square 4樓
馬拉咖啡包 香爆廣華街
馬來西亞人喜歡吃麵包,配拉茶或阿明都讚好的白咖啡,就是風味絕佳的早餐或下午茶。芸芸麵包店中,Rotiboy Bakeshoppe那種似墨西哥包的麵包可謂名物。它自1998年在檳城開設第一間麵包店,至今在亞洲已擁有超過220間分店,曾多次光顧的Elaine更表示長龍從早到晚都有,「有商場的地下美食街都有Rotiboy,人龍沿着U字形美食街一直排,但整條人龍都能聞到濃濃咖啡香,越排越心急想吃!」
此情此景,早前亦在旺角廣華街發生,剛在港開分店的Rotiboy,讓整條街充滿咖啡香。雖然人龍未及馬來西亞般洶湧,但記者於早上訪問期間,個多小時內客人絡繹不絕,據說每日銷量達千個。試過Rotiboy香港店的Elaine亦讚麵包與馬拉店品質近乎一樣,「我最喜歡咖啡原味,一聞已經想吃,香味非常濃!」如此品質亦是拜連鎖式經營所賜,食材如麵粉、牛油、榴槤蓉,以至炒過的咖啡粉及已拉好的拉茶,全部由馬來西亞入口。在總店受訓半年的餅廚,每天不停手,每15分鐘新鮮麵包便出爐,並調節麵包架溫度至約攝氏50度,保持麵包口感鬆軟,不過麵包及飲品都有為本地口味作微調,減低甜度。據說未來會引入其他麵包口味,近期最大機會是Mocha口味,值得留意!
Elaine食評:「香味跟牛油餡都和馬來西亞的一樣,奶油香味和咖啡味夾在一起,真的好爽。」
Elaine食評:「榴槤香好濃!我覺得有放真的榴槤,入口像榴槤蛋糕。」
Rotiboy Bakeshoppe
旺角廣華街1號仁安大廈地下24A舖
隱世馬拉好店
Elaine初來港時很難找到像樣的馬來西亞餐廳,最多人談論的參峇亦非每道菜神似。但隨着越來越多香港人到訪馬來西亞,試過真正馬拉風味後大為欣賞,香港終於出現多一點具質素、隱身鬧巿之中的馬拉餐館。
檳城廚師的家庭味
太古坊附近的「檳城風味」只能容納十多人,但溫暖的裝潢甚具家庭感覺,大廚是隨香港太太來港的檳城廚師,因每次在港嚐星馬菜都失望,決定自己開業。餐牌選擇不多,Elaine最推介炒貴刁,加了蛋和自家製辣醬,辣勁夠,食得過癮;等同叻沙的咖喱麵及肉骨茶亦有正宗檳城風味。
檳城風味
鰂魚涌海澤街3號
酒店中的街頭風味
馬來一菜館大廚謝偉強師傅非星馬人,但他效力港島香格里拉時,每年會到星馬與廚師交流,到馬來一後更每年到當地考察兩次,其咖喱叻沙、亞參叻沙等都有街頭風味,加上用料高質,擺盤精緻,曾獲得2014及2015年的米芝蓮推介。
馬來一菜館
西環皇后大道西508號香港今旅酒店2樓
記者:黃穎妮
攝影:林栢鈞、鄧鴻欣
編輯:李寶筠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