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威非求對話 抗爭豈容輕蔑(香港眾志主席 羅冠聰) - 羅冠聰

示威非求對話 抗爭豈容輕蔑
(香港眾志主席 羅冠聰) - 羅冠聰

對於張德江訪港,非建制派有三種回應方式:1、溫和路線,與京官會面,表達對民主政制的追求以及梁振英的不滿。2、強硬路線,以直接行動示威抗議,在溝通對話外直接宣示政治主張,表明不會進行無基礎的會談。3、漠視路線,單方面不想承認京官治港而選擇無視他的訪港行程,不採取任何行動回應。
在非建制派內部陣營,三條路線均有很鮮明的支持者。而當中最觸目、亦引起最大關注的,莫過於4名泛民議員歷史性與中共領導層會面,提出撤換特首、重啟政改及撤回人大「831」決定三項訴求。有評論認為,與張德江的會面與直接行動的示威是「同樣的請願」,認為與張德江會面是倒退的意見是「唯我獨尊」,是「踐踏同路人」。姑勿論直接行動與會面的巨大差別,事後也是眾說紛紜,鮮有論及異同路線如何實際互補,更多流於情緒化的個人意見。
人大8.31框架頒佈後,坊間一致認為「對話之路已盡」,我們無法接受在這個扼殺港人普選權利、踐踏港人意志的基礎上與中共溝通對話。這個框架的頒佈,已預示中共不可能與港人有良性互動的溝通空間,奢想與京官會面溝通來促進互信或民主進程,無疑是緣木求魚。會面顯然是溫和路線之舉,隱含對「又傾又砌」、「以良性互動解決分歧」的願景,其政治訊息又怎會如直接與張德江車隊對抗、冒被捕風險掛出中共禁制的大橫額一樣般強硬?
政治姿態如此不同,參政年資、或者筆耕日子比我更長的前輩或平輩,應當分得清楚:香港眾志不接受在831框架依然有效下的港京會面,莫忘雨傘運動的初衷。
泛民提出最具爭議的訴求,是「撤換特首」。公民黨梁家傑議員曾解畫,「撤換特首」只是口號,但提出這樣的「口號」就足以讓人感到憂慮。有評論員認為「撤換特首」是「合情合理合法」,但按照《基本法》,中共無權撤換特首,此舉是否正如朱凱迪所質疑,是變相肯定中共的權力?假如這種「引兵入關」的訴求都被認為是「合情合理合法」,我們必須質問自己,對梁振英的厭惡,是否令我們對程序公義的底線都備受影響,在抗爭中以情緒凌駕法治精神?

撕破太平假象

有評論員續指,若主張「自主自決」時直接向張德江示威是「倒退」,應該當中共官員「無到」,我對此論深深不同意。香港眾志的自立主張提到,面對中國因素,我們不能全面擁抱或全面抗拒,要以不卑不亢的姿態,應對所有來自中共的壓迫和政治訊息。主張「自主自決」,希望港人當家作主,自然需要與現在正破壞香港核心價值、一國兩制的中共交手,直接以有尊嚴以及強硬的姿態表達我們對於自主自決、民主自由的立場。
示威的目標不是要求對話,而是向全世界人展示,香港人依然有尊嚴及勇氣,以直接行動捍衞我們的權利。當權者越是粉飾太平、塑造無人反對的太平盛世假象,我們越要撕破假象。即便是選擇了溝通路線,泛民對抗中共的姿態,也必須比「換走梁振英」更為強硬,直指中共的權力腐敗以及專政獨裁,把在六四晚會的台上口號喊在會面中。
我依然視大家為民主路上的戰友夥伴,但若丁點異見批評都被視為大逆不道,這大概才是一種傲慢,也是對後起抗爭路線的一種輕蔑,而看不見議會內外各師各法之長。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香港民主運動這條未竟之路,必須與眾思辯,尋找最適一途。我相信香港人,有能力從中挑選以哪一種態度,去抉擇自己的未來。

羅冠聰
香港眾志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