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通脹反映消費者及製造業所承受的壓力,是研究環球經濟的重要着眼點。中國4月居民消費物價指數按年上升2.3%,投資者應如何解讀這一通脹數據,對中國的經濟又何啟示?
由於中國製造業正面對產能過剩問題,部份投資者擔心中國或會對環球經濟造成通縮壓力,因此可能對中國最新的正面通脹數據感到驚訝。在消費物價方面,房地產和食品價格是影響消費物價的主要領域。
我們先看樓市。在刺激政策支持下,中國房地產市場近月復蘇,特別是一線城市的樓價大幅上漲,不少評論認為,樓市復蘇令租金上升,這有機會引致國內通脹加劇。然而,我預料樓價上揚的趨勢不會持續太久,因為中國監管機構一直在密切注視樓市情況,以免樓價過高影響民生。
另外,食品價格在中國等新興市場的影響力尤甚,國內豬肉價格按年上升超過三成,不過蔬菜價格升幅溫和,令通脹上升速度得以紓緩。
事實上,通脹不單以消費物價去量度,還要考慮生產物價水平。鑒於中國製造業產能過剩的問題尚未解決,其生產物價指數正長期錄得收縮,4月份生產物價按年跌幅為3.4%,雖然已較3月份有所改善,但大部份產能過剩的行業仍然負債纍纍,且收入持續受壓。大宗商品價格亦有顯示回升迹象,這未有對製造商的邊際利潤造成明顯影響,卻有助產品提高價格,惟商品價格反彈浪可維持多久則另作別論。
中期來看,我認為中國現在的通脹增長速度難以保持下去,相信不久便會回穩。因此,投資者毋須過份擔心中國通脹會加劇。整體來看,我對中國前景看法仍然是相對正面,前提是中國需求繼續調整其增長模式,從出口和固定資產投資轉型為消費主導經濟。
Ayesha Akbar
富達國際基金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