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中環戲院里及畢打里的擦鞋檔是本港碩果僅存的傳統特色,中環西裝友縱然爭分奪秒,亦會停下來光顧擦鞋匠。2009年食環署回應社會對保育擦鞋傳統的關注,最終發出8個擦鞋匠牌照,惟新牌照規定不能轉讓或繼承。當年獲發牌的擦鞋匠劉永明於去年1月逝世,遺孀鄭定珍以往持助手牌協助丈夫,現欲申請繼承牌照卻被食環署以新牌規定拒絕。區議員批評,僵化規定會隨着擦鞋匠去世而令行業式微,政策違背保育目的。
記者:梁佩珊
現年47歲的鄭定珍於2014年從內地來港,一直持助手牌協助丈夫,亦能獨自經營擦鞋工作。其夫劉永明病逝後,自去年1月向食環署申請繼承丈夫的擦鞋匠牌照,惟經過逾一年的審批過程,食環署最終於今年3月,正式以牌照不設繼承及轉讓的理由拒絕鄭女士的申請,食環署並計劃將其空置的擦鞋匠攤位重新開放予公眾人士申請。
倘上訴臨時牌將沒收
昨日鄭女士向牌照上訴委員會上訴待批牌照,她於上訴前一年多並無申請臨時牌照,因為食環署條款規定若申請人要上訴,臨時牌照會被沒收。
鄭女士不能以擦鞋匠的工作為生已達一年半,不諳廣東話及有腳患的她難以另找工作,她哭訴:「我來香港後只想靠自己工作,養活自己和家人,不想靠別人,但政府就是不給我牌照。」她與21歲的兒子兩人現靠散工及借錢,每月只有約4,000元過活,「好需要這份工作,一直配合政府,以往生活一直很滿意,一個客人賺40元,一個月賺8,000元左右,不多但已經夠了」。
「政策缺乏保育意識」
中西區區議員許智峯批評,食環署政策缺乏保育意識,令小販一個月只賺數千元為生也被僵化制度阻撓,「2009年批牌後,希望保育傳統文化,食環訂咗不可繼承嘅條款,做法同政策目標互相矛盾,政府應該寬鬆處理」,他以「陰乾」形容食環署對小販的政策,小販折騰良久後也難以獲得牌照發放。
食環署回覆,相關個案因有關牌照屬新簽發而不設繼承或轉讓安排,署方經考慮個案背景及相關因素後決定拒絕其申請,而目前個案正由牌照上訴委員會審理當中,故現階段不宜進一步評論。署方又指建議向她發出臨時小販牌照,以暫時繼續經營擦鞋業務,但鄭女士未有接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