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市區重建局重建項目被指豪宅化,單位面積更越起越細,該局與發展商信和、合和發展的灣仔利東街重建項目「囍匯」,開放式單位僅270呎。即將卸任的市建局行政總監林濬承認,近年單位越起越細,「四房變三房,一房變冇房,呢啲唔係家」。他透露,未來市區重建項目將以小區發展模式出發,拒絕再建「牙籤樓」,希望再沒有劏房式單位出現。有非執董指,市建局成立15年,需要檢討現時重建模式。
記者:譚靜雯
去年3月市建局前行政總監譚小瑩因與主席蘇慶和理念分歧突然請辭,林濬接手暫代行政總監一職。市建局首個資助房屋項目煥然壹居上周完成揀樓程序,仍餘下15個全部為兩房的貨尾單位,林濬昨接受訪問時稱,下月董事會將討論餘下單位的銷售安排,包括是否以市價出售,或預留予受重建影響的「樓換樓」業主購買。
林濬下月卸任,他表示任內最大挑戰是煥然壹居風波,又指市建局「從來唔係賣資助房屋,做唔做資助房屋係政府話事」。若由市建局決定,「係唔會做呢樣嘢,資助房屋唔係我哋嘅業務」。
雖然即將離任,他仍大談市建局未來發展大計。他指過去一年董事會曾多次討論,市建局日後的重建項目將以小區發展模式出發,「唔好起牙籤樓」。
目標不起單幢樓
林濬解釋,重建後的單幢樓對社區發展無裨益,「做多啲小區模式發展,可保留多啲街舖、社區設施,如果起牙籤樓,50、60年後會變成另一幢牙籤樓」。
市建局重建項目一直被指豪宅化,單位面積更越起越細,如灣仔囍匯開放式單位僅270呎,九龍城煥然壹居也有8個僅332呎的開放式單位。
林濬說,改變發展模式是「唔想單位越起越細,由四房變三房,一房變冇房,呢啲唔係家」。他希望小區發展後,再沒有劏房式單位出現,改善居住質素。
市建局非執董郭榮鏗認為,市建局在重建方針有新思維是好事,又指該局成立多年,是時候檢討現行做法。
非執董潘永祥也認同市建局應以小區發展模式重建,指現時港人租樓的生活質素可能比置業佳,「𠵱家啲樓好貴,太多劏房單位,香港人為咗上車,200呎都會買,但同一個支出,可能租到400、500呎嘅樓,隨時租客生活質素好過業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