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解決青年失業問題,前特首董建華在2000年施政報告提出10年教育大計,要把大專生人數翻倍,達至六成高中生升讀大專的目標,更撥地及提供50億元貸款,鼓勵教育機構開辦自負盈虧的副學士課程。
被學界揶揄為「八萬五」翻版的副學士課程多年來屢次受到批評,課程質素參差、收費高昂,而各大專院校為了吸金大量開辦課程、濫收學生,導致供過於求。
失業率最高
副學士課程每年的學費數萬元起跳,家貧的學生只能向政府申請高息貸款,導致很多副學士生未畢業已經動輒欠下數以十萬元計的巨債,失業更加是屢見不鮮。
統計處綜合住戶統計調查顯示,去年第3季失業率最高的群組便是副學士,達5.9%,高於文憑或證書畢業生。
雖然成績優良的副學士有機會銜接學位課程,但每年人數不多。社聯總主任(社會保障及就業)黃和平指,年輕人能否升讀大學與其家庭收入有關。
根據統計處2011年的數據,父母收入最低及最高的10%群組,子女升讀大學的比率分別為19.7%及47.3%,兩者差距甚遠。
■記者王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