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偶然相逢,卻好像姻緣前定。我們都很珍重那第一次見面,因為我和他相見之前,從沒有和任何人談過戀愛。」1932年清華女生宿舍古月堂外,楊絳通過舊同學介紹與錢鍾書初次邂逅,匆匆一見沒說半句話,彼此卻一見鍾情,相互難忘。此後兩人鴻雁往來,繼而執手漫步,1935年共諧連理,兩年後誕下獨女錢瑗,「我們仨」開展60多年的家庭生活。
自言門不當戶不對
上世紀40年代日本侵華期間,錢家在上海擠居,楊絳同甘苦共患難,贏得家翁稱讚「安貧樂道」。至60年代文革動盪歲月裏,夫婦二人均被迫害,每次群眾寫揭發丈夫的大字報,楊絳便貼上「小字報」反駁;丈夫被剃了縱橫兩道的「十字」怪頭,楊絳便替他剃光頭;兩人還製作牌子,用毛筆工整寫上「資產階級學術權威」等罪名,各自掛在胸前,互相鑑賞。
楊絳曾形容,她和錢鍾書兩家其實「門不當,戶不對」:「他家是舊式人家,重男輕女……女兒閨中待字,知書識禮就行。我家是新式人家,男女並重……婚姻自主,職業自主。」然而在飄搖歲月裏,夫婦倆相濡以沫。
90年代後期,女兒及丈夫相繼病逝,楊絳於《我們仨》中寫道:「阿瑗去世,鍾書去世,我們三人就此失散了。世間好物不堅牢,彩雲易散琉璃脆。現在,只剩下了我一人。」如今他們仨終能團聚吧?
■記者曾昭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