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遊籽:遊俠仗義】
「甚麼藍眼淚!我們以前就叫『馬尿水』、『東洋水』。漁民見到它就不開心,因為沒魚可捕,真的要流眼淚了。」當地導遊余政哲(Rick)說。唔怕生壞名,最怕改壞名,幾年前有人拍下海面藍光點點,觀光局乘勢辦命名比賽,由海珍珠、藍螢火蟲,到最後由藍眼淚奪冠。淒美的名字,網絡熱傳的絕景照片,又與電影《少年Pi》、《阿凡達》裏的場景類近,加上兩年前更被CNN選為「世界15大自然奇景」之一,霎時如熱帶版極光引人追捧,上年馬祖的觀光客就增加了60%。
奇景背後,亦有爭議,許多科學報告指出,藍眼淚的夜光藻,跟一般植物一樣,需要氮、磷、鉀三種要素成長。由農地或者家居排出的污水,例如洗碗水、食物殘渣就含蛋白質和氮,會令到海藻突然大量繁殖,引發紅潮。藻類會耗盡水中的氧氣,令海洋生物死亡,所以藍眼淚的出現,普遍認為是場生態災難。在當地土生土長,平日做藍眼淚生態導覽的民宿老闆莊順福,對此感到無奈。「幾十年前就見過藍眼淚,那時候怎可能有工業污染?」他認為這不是生態災難,反而是水產豐富的現象。
馬祖位於寒暖海流交匯處,對岸是大陸的閩江口,許多海洋養份隨潮汐而來,有利於藻類、微生物生長。這樣吸引了吃微生物的小魚,小魚又為燕鷗提供食物。到暑假結束後,因水溫下降,浮游生物慢慢解散,就到了人類捕魚的季節,「所以說,這是大自然的生態循環。藍眼淚的出現,就是捕魚季即將來臨的徵兆。」也許是我小人之心,總覺這說法有點瓜田李下。如何平衡旅遊發展與生態保育,本來就是比跟住矛盾去旅行更矛盾的課題。
記者:甄俊宇
攝影:楊錦文
編輯:謝慧珊
美術:利英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