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新聞變異 - 曾志豪

當新聞變異 - 曾志豪

香港人這麼喜歡台灣文青社會氣氛,但有一種台灣的「特產」,香港人卻難以接受,便是台灣的報紙。
純台灣本島的報紙,不論是《中時》、《聯合》、《自由時報》,全都是密密麻麻、沒有圖片的傳統排版方式。
香港讀者習慣了半版相片、四分一版的圖象表列,剩下的才是正文。即使如此,新一代的讀者還是嫌多,所以後來又有免費報章,版面縮小,圖文並減,幾乎變成新聞短訊。
然而再新的世代,卻連免費報章的短文都不愛看了,他們會愛「動新聞」,誇張挖苦的旁白、抵死的動畫、諷刺的電影片段亂入,構成戲謔的新聞報導。
一轉眼,《毛記電視》異軍突起,惡搞新聞主播報導,諷刺時弊,新聞短劇,成為「廢青」食糧。
這就是現實的巨輪,不斷前進,碾碎了一些傳統價值,卻也鋪成了新的方向道路。我們無法拉停煞掣,無法強逼讀者停留在台灣那種傳統報紙的印刷版面之中。
讀者對新聞報導的「變異」,有超強的適應力。20年前,我仍是新聞系學生的時代,有報章頭版報導了歌星入院的新聞,當時掀起「新聞娛樂化」的爭議,我們一臉認真討論甚麼才算是「新聞」。
今天呢?手提電話出新型號都是頭版、百貨公司大減價也是頭版、名人生仔也是頭版……不會再花半秒鐘爭論是否適合。
以前我會覺得很唏噓,但現在我有不同看法。就像服裝潮流,無論流行關刀領還是窄身英倫風,消費者不變的要求,仍然是「穿出個人風格」。
不論是長篇大論還是新聞短稿、是嚴肅報導還是惡搞,讀者和記者都只有一個不變的要求:「真相」。